車主收到「異常震動」訊息 智能車APP竟成抓姦神器

微博一則抓姦視頻引發熱議,小鵬汽車車主收到APP顯示「異常震動」,前往查看竟發現不倫現場。雖然事後有另一名網友稱,視頻遭惡意剪輯,自己只是抱怨車子停在雙層車庫報警。事實真相未水落石出,但由此激發的熱烈討論無不指向智能汽車時代下個人用戶的隱私問題。
隨著科技化發展,車主只要透過手機就能查看車輛狀況,包括車門、車窗、尾箱鎖閉狀況,車輛定位,車輛停泊狀態下外力情況,統統瞭如指掌。
但對於非車主用車來說,一舉一動都將處於被車主監控的狀態。
每日經濟新聞報導,據工信部此前調研結果,當前一輛智能網聯汽車每天收集的數據容量在10TB以上,涉及駕乘人員的出行軌跡、習慣、語音、視頻等個人隱私信息。不僅如此,2020年全球與車聯網相關的惡意攻擊超過280萬次。
事實上,為規範智能汽車數據收集與使用,去年以來,多部門相繼出台「關於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汽車數據安全管理若干規定(試行)」(以下簡稱「規定」)等規定,要求加強汽車數據安全、網絡安全、功能安全和預期功能安全管理。
不過在實際面對智能網聯汽車繁雜的信息收集條款時,消費者依然很難做出分辨。JD Power(君迪)今年3月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只有21.8%的智能汽車用戶「一直都知道」個人敏感信息被收集,明顯低於智能手機用戶(31.2%),而超過20%的用戶很少知道或完全不知道個人敏感信息被收集,明顯高於智能手機用戶(16.7%)。同時,近半數(47.8%)的受訪車主表示從未收到過汽車品牌或經銷商對個人信息收集的提示。這表明,很多的數據收集行為是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
「不知道有多少車主仔細閱讀過相關的隱私政策條款,可能在使用車輛時不經意間就已經勾選了『同意』選項。但這方面還是需要國家有關部門給車企『劃底線』,某些霸王條款越過了法律紅線也是無效的,因此需要立法界的支持。」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律師蔡碩說。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