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媒稱:江蘇八孩報告後 期待「刮骨療毒」掃除拐賣問題

江蘇省調查組就豐縣「生育八孩女子」事件23日上午發布最新通報,新華社旗下期刊《半月談》發文稱,上述通報邁出瞭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而全社會關注的目光,並不僅限於「豐縣生育八孩女子」事件,更大的期待是,各級政府以此為契機,以刮骨療毒的勇氣,一掃殘留在朗朗乾坤下的「古老的罪惡」-拐賣人口,尤其是拐賣婦女兒童。
《半月談》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出的評論文章說,一段時間以來,江蘇「豐縣生育八孩女子」事件引起社會高度關注和廣泛熱議,這一事件已經從一起極端個案,發酵成一起全社會關注的公共輿情事件,進而引發整個社會的沉重反思。
文章指出,雖然拐賣婦女犯罪行為的發生多數都是在上世紀的少數貧困地區,在脫貧攻堅勝利後的今天,許多人將之視為一段被遺忘的歷史,但必須看到,這樣的歷史並不久遠,傷疤遠未消除,受害者家庭的創痛還未治癒。對相關地方基層來說,解決這樣時間跨度長、牽扯範圍廣、處理難度大的問題,可以說是「燙手山芋」,但面對民心所望,必須迎難而上。
文章強調,中共中央對於此類問題的態度始終是鮮明的,那就是對那些歷史遺留卻仍然危害現實的問題,必須一查到底。下決心刮骨療毒,才能從根子上消除拐賣婦女問題的現實之痛。拐賣人口本是一種嚴重的犯罪行為,在個別重災區卻成了司空見慣的「風氣」,相當數量的涉事者甚至認為是迫不得已的「辦法」。在一些地方,拐賣人口現象可能發生在不少人身邊,除去違法犯罪的人販子、買家,還有不少麻木不仁包括「同情」的知情者睜隻眼閉隻眼,甚至充當「幫兇」。
文章說,面對刺眼的歷史欠帳,要以「豐縣生育八孩女子」事件為起點,在全大陸深層次全方位治理拐賣人口問題,同時推進立法、嚴格執法,迴應社會提高量刑標準、買賣同罪的呼聲。完善集預防、打擊、救助、安置、康復於一體的反拐工作長效機制,加強使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徹底剷除「買方市場」,在全社會形成反拐、打拐、舉報的共識,讓拐賣婦女兒童在中國大地任何一個角落都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對一些「重災區」而言,以人民群眾的急苦愁盼為出發點,善用歷史的眼光剖析根源、拿準措施,以刮骨療毒的勇氣和決心把問題解決在當下,分類施策,妥善處置,是考驗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一塊試金石。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