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談判10日續談 人民日報:雙方經貿關係優勢互補

中美新一輪經貿磋商10日在倫敦持續進行,中共中央黨報人民日報10日發表評論文章表示,這次談判是雙方通過平等對話協商解決分歧的又一重要機遇,強調通過平等協商和務實合作,中美能夠找到互利共贏的解決方案。
人民日報周二在三版發表題為「中美經貿關係優勢互補、共生共贏」的評論文章稱,推進對話協商,需要理性客觀看待彼此經貿關係。中美經貿合作歷經數十年發展,已形成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格局。兩國經貿關係的健康發展,不僅造福了兩國人民,也為世界經濟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
文章指出,客觀分析數據可見,中美經貿往來獲益大致平衡。美方對華貨物貿易存在逆差,這既是美國經濟結構性問題的必然結果,也是由兩國比較優勢和國際分工格局決定的。在服務貿易和跨國經營領域,美方占據明顯優勢。
2024年,美國對中國服務貿易順差高達273億美元。2022年,美資企業在華銷售額高達4,905億美元,遠超中資企業在美786億美元的銷售額,差額超4,000億美元。綜合考慮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本國企業在對方國家分支機構的本地銷售額三項因素,中美經貿往來不存在誰吃虧、誰占便宜的問題。
人民日報指出,中國對美出口商品中包含大量國際分工成分,而當前貨物貿易統計方法是以總值(中國對美出口的商品全額)計算中國出口,若按貿易增加值核算,美國對華貨物貿易逆差將大幅縮減。
人民日報強調,中國並不刻意追求順差,事實上,中國經常帳戶順差與GDP之比已從2007年的9.9%降至2024年的2.2%。近年來,美國對中國貨物貿易逆差在其總體貨物貿易逆差中占比也在下降,從2018年的47.5%降至2024年的24.6%。但美國對全球貨物貿易逆差規模卻屢創新高,2024年達1.2兆美元。「這再次證明,美國貨物貿易存在逆差的主因在於其自身經濟結構。」
文章進一步表示,美方對中國貨物出口潛力未完全釋放,這與美方自身政策有很大關係。美國的比較優勢在於高技術產業,但近年來美方濫用國家安全概念,將經貿問題政治化。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後,美方又陸續新增多項對華歧視性限制措施,包括發布AI晶片出口管制指南、停止對中國晶片設計軟體(EDA)銷售等。
人民日報指出,層出不窮的限制性措施導致美國企業錯失中國市場機遇。中國堅定推進高水平開放,積極擴大進口,為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提供了更多機遇。只有拆除人為設置的「鐵柵欄」,暢通經貿合作的「雙向道」,才能推動中美經貿關係穩定健康發展。
文章最後稱,「我們相信,通過平等協商和務實合作,中美能夠找到互利共贏的解決方案。希望雙方共同努力,為兩國企業開展正常經貿活動創造有利條件,讓合作成果更好惠及兩國人民,為全球經濟復甦和增長作出更大貢獻。」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