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紅海危機牽扯 陷增量瓶頸?陸智庫:美軍在南海活動已趨於極限

大陸智庫「南海戰略態勢感知」25日發布「2024年美軍南海軍事活動不完全報告」指出,2024年,除轟炸機和海洋監視及測量船外,在南海活動的美軍平台數量和頻次均增長乏力,已趨於極限。與此同時,美軍繼續以菲律賓為主要節點打造「增量」,大幅加強針對南海和台海形勢的演習演訓和戰略戰術布局。
報告指出,自2009年以來,美軍在南海針對中國的軍事活動的頻次和烈度持續顯著提升。在俄烏衝突和巴以衝突的背景下,美軍海空兵力受到了紅海危機等其他方向形勢的掣肘,雖力有未逮,但仍在南海及周邊地區維繫著高強度的軍事存在。
2024年,美軍繼續加強對中國大陸的軍事威懾,在南海及周邊地區維繫著高強度的抵近偵察、穿越台灣海峽、前沿存在、戰略巡航、演習演訓和戰場建設等行動。其中,美軍大型偵察機的空中抵近偵察約1,000架次,海洋監視及測量船累計活動706個艦日,較2023年顯著增加。
此外,航空母艦打擊群8次進入南海,展示存在意味濃厚;全年至少有10艘攻擊型核潛艇、2艘巡航導彈核潛艇和1艘戰略導彈核潛艇先後出現在南海及其周邊海域,威懾和嚇阻意味明顯;轟炸機進入南海批次和架次均顯著增加並頻繁演練「南北對進」和「分布式作戰」。
報告稱,2024年,美軍在南海各類軍事活動出現明顯增幅不一的情況:轟炸機的活動頻次和海洋監視測量船的活動艦日均較2023年「翻番」(成長一倍),演習及與盟友的聯合行動繼續快速增強;大型陸基偵察機的對華抵近偵察維繫在既往頻次,航空母艦打擊群和潛艇的活動強度穩中有增;兩棲戒備群則出現「真空」狀況,未能成建制在南海進行部署,而宣示性行動的頻次有明顯下降。
對此,「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認為,盡管美軍不遺餘力地試圖強化在南海的軍力存在及活動,但由於主要平台數量進入「增量瓶頸」以及紅海危機等其他方向的牽扯,和平狀態下,美軍在南海的常態化軍事存在及活動已經趨於一個極限或頂部。下一步能做的就是「盤活存量」,提升現有力量的存在效率。
報告預期,當前,川普政府正試圖進行全球戰略收縮,但不會改變美國戰略界關於印太是美軍首要戰略方向、中國是美最大戰略競爭對手的判斷。
主觀上,盡管出於不同的考慮,白宮、五角大廈以及戰略界的建制派仍會積極加強在南海及其周邊地區的軍事存在及活動;客觀上,美軍在南海活動增量受限的趨勢仍無法改變,即便紅海危機平息或俄烏實現停戰,美軍能轉移到印太區域部署的海空兵力也十分有限,因為能進行海外部署的60-70%以上的美各類常規海空力量已經部署到了西太平洋,「增量不能說沒有,但會非常有限」。
「南海戰略態勢感知」因此預期,加大無人平台或自主武器的部署可能是未來美軍在南海及周邊地區緩解「數量焦慮」的主要路徑。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