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行人地獄」重罰挨罵 交通部小編嗆爆:難道開車會被行人撞死嗎?

獨/廖峻去年悄離婚淨身出戶 內湖1億房產給前妻

陸智庫發表南海報告:美軍去年8000架次軍機在南海活動

「南海戰略態勢感知」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外軍與共軍在南海發生對抗性海空相遇發生在3個區域為主。(圖/取自「南海戰略態勢感知」微博)
「南海戰略態勢感知」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外軍與共軍在南海發生對抗性海空相遇發生在3個區域為主。(圖/取自「南海戰略態勢感知」微博)

大陸知名智庫「南海戰略態勢感知」27日再度公布年度報告,當中揭露美軍一年有約8,000架次軍機在南海活動,每年也在南海維持1,600餘個艦日的水面力量存在,但報告指出,共軍與美軍在南海的互助和相遇是專業而安全的,「大國競爭對南海航行及飛越自由的影響仍處於可控範圍」。

「南海戰略態勢感知」27日上午在北京郵電會議中心舉行「南海航行及飛越狀況報告」發布會,並於微博公布報告全文。

這份報告提到,近年來,受美國推進「以海遏華」,南海問題有所發酵,部分爭議存在激化趨勢,報告也指出,南海是全球最開放的海,域內外國家每年在南海有兩萬餘個艦日的水面力量存在和三萬架次的軍機活動,數百次的大規模軍事演習,及數以千計的各類演訓活動。

其中,美國海軍每年在南海維繫著約1,600餘個艦日的水面力量存在以及規模不詳的潛艇(作戰艦艇),3,000餘個艦日的輔助艦艇活動;美國空軍、海軍、海軍陸戰隊和陸軍每年在南海有約8,000架次的空中存在,包括偵察機、運輸機、加油機、戰鬥機和轟炸機等。

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共有16個國家的400餘艘軍艦在南海航行或作業,全年有兩萬餘個艦日的水面力量存在,平均每天有50艘左右的軍艦在南海活動。其中,來自美國、日本、澳洲、南韓、英國、法國、印度和加拿大等「域外國家」的91艘軍艦,合計在南海活動5,030個艦日。軍機的部分,2023年「域外國家」的軍機活動近萬餘架次,絕大多數為美軍的活動,約7872架次,澳洲、日本、南韓和印度等國的軍機活動合計約1,500架次。

報告還指出,外國軍事力量與中共軍隊在南海的摩擦有四種情況,其一是外軍抵近中國大陸或海南島的領海領空,共軍隨即做出激烈反應,採取攔截和外逼等動作;其二是美軍進入西沙群島領海和領空執行所謂「航行自由行動」,共軍警告並進行驅離;其三是外軍進入大陸在南沙群島實控島礁和黃岩島周邊12海浬,共軍警告並對其進行驅離;最後是外軍過度抵近甚至闖入共軍包括實彈演習在內的軍事演訓活動。

報告認為,目前南海爭議總體可控,由於南海相關各方控制的南沙島礁經常處於同一群礁和潟湖,海空域重疊並犬牙交錯,相關各方在其所控島礁周圍的12海浬海空域建有警戒或限制區域,但對於12海浬以外的區域通常並未進行限制。各方通過漁業活動、執法巡邏和油氣開發等彰顯己方海域聲索,偶有危機事件,但摩擦與衝突主要發生在當事方間,迄未見有影響域外船隻和飛機通行的報導。

共軍 美國

延伸閱讀

菲海防艦重返仙賓暗沙 中國國防部:堅決反制

共軍向太平洋射洲際飛彈 政院譴責:應回歸國際常軌

遏止中國軍事脅迫!日媒:日護衛艦「漣」號首次穿越台海

【專家之眼】中國大陸願將南海爭端送交國際法院嗎?

相關新聞

習近平訪上海AI基地 促加速創新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昨日前往上海視察AI產業,實地到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考察。習近平強調,上海承擔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歷史...

伊朗外長訪陸 王毅:伊朗核問題應政治外交解決 反對非法單邊制裁

伊朗外交部長阿拉奇(Abbas Araghchi)23日訪問大陸,與大陸外交部長王毅在北京舉行會談,雙方討論兩國關係、美...

大陸外交部:謊言蓋不住美控制巴拿馬運河的野心

巴拿馬輿論日前批評美國對中美洲國家尤其是巴拿馬的干涉和霸權行為,指責美借鼓吹不存在的「中國威脅」控制運河,還揭露美在巴建...

北京國際戰略 轉為「重視周邊」

近期中共省級地方黨委紛召開常委會,主要內容是「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近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中共領導層近日下地方考察,...

邱垂正:遭刻意「洗人口」 港人來台居留門檻將提高

陸委會主委邱垂正20日參加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發展協會主辦的第5屆「台北科技盃愛地球公益路跑」時表示,香港遭中國大陸刻意「洗...

大陸武漢「航母樓」大改建 美媒:可能正在建造新航母

共軍現有3艘航母,而新航母的建造一直備受關注,美國媒體近日指出位於大陸湖北武漢的全尺寸陸基航母實驗設施正進行大規模改裝,...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