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向在變 陸政協新增環保領域

大陸新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名單日前公布,值得注意的是,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出現新的界別—「環境資源界」。這不僅是全國政協近卅年來首度新增界別,而且在卅四個界別中人數最多,達八十五位,顯示環境資源保護工作當前受到北京當局的高度重視。
中國新聞周刊指出,大陸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共設置卅四個界別,委員共計二一七二人。其中,「環境資源界」是新增界別。這也是自一九九三年第八屆全國政協增設「經濟界」以來,全國政協首次出現新增界別。
大陸全國政協界別的調整,通常反映當下政策風向的轉變。例如,配合改革開放,第六屆全國政協就增設了「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和「港澳同胞」兩個界別。
報導稱,環境資源界八十五名委員的背景涵蓋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水利水務、城市規劃、海洋、林業、地質、化學、古生物、建築、氣象、交通、法學等多個領域。
其中,四成以上為上述領域背景的官員,包括:生態環境部長黃潤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國家能源局長章建華、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馬建華、自然資源部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司長何廣順、福建省自然資源廳長葉敏、重慶市生態環境局長余國東等。
另有三成以上是具有前述領域背景的專家學者,兩成委員來自能源化工企業,包括中國核電董事長盧鐵忠等。
此外,全大陸卅一省市區最新政協名單也都已新增「環境資源」或「資源環境」屆別。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汪玉凱表示,全國政協設立環境資源界,表現出大陸官方對環境資源的高度重視,「這與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有很大的關係」。
汪玉凱認為,改革開放走到今天,環境資源受到高度重視是必然的趨勢。環境資源界別的設立,表明大陸對環境資源的認知已經到達新境界。當前,無論是大陸的最高決策層還是公眾,對資源環境的重要性和價值的認識已經上了幾個台階。
中國自然資源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維辰指出,政協環境資源界的設立也是任務使然,「從國際、國內的形勢來看,無論是碳達峰、碳中和,還是堅守十八億畝耕地紅線、保障能源安全,為了完成這些任務,政協都需要設立一個這樣的界別」。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