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兩岸機構 陸大增 我趨整併

中央研究院院士吳玉山日前在座談會上強調,在兩岸持續緊張之際,研析「習近平現象」是重中之重,「以舉國之力來做這件事情是應該的」。然而,近年台灣的中國大陸研究卻因種種因素降溫,除了與區域研究整併,還有學者提到,因「新南向」研究興起,大陸研究資源受排擠。反觀近年來大陸的涉台研究漸成顯學,多所院校紛紛成立台灣研究院。台灣涉陸和大陸涉台研究「此消彼長」現象,值得關注。
民進黨研究中心 成立五年
台灣學界的大陸研究則出現整併趨勢。淡江大陸所自去年八月起,納入「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中國大陸研究碩士班。文化大陸所自二○○九年八月,與中山學術研究所合併為「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中山大陸所自二○○八年與中山學術研究所合併為「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而專研中國大陸研究的政大東亞所和台大國發所,向來強調與區域研究、國家發展議題結合,不限於大陸內部議題。
不僅如此,一位不願具名的大陸研究資深學者提到,近幾年,因為「新南向」研究興起,中國大陸研究資源遭到排擠,這種現象非常明顯;例如廣設東南亞研究中心,印度方面研究也增加很多;科技部通過的研究案也能看出消長,「大陸研究很明顯被壓縮」。且在有限資源中,對岸專家受邀來台的名額變少了,東南亞和印度專家增多。
該學者感嘆,都說別把雞蛋放同一籃子,但目前資源過度集中於「新南向」顯然有問題,考慮到中國大陸對台灣影響之深,政府和企業界應投注更多資源支持。
針對上述情況,政大東亞所特聘教授王信賢表示,政府若認為涉陸人才的培養是國安層次的問題,應有更多資源引導,中國大陸就是如此,近年許多「台研」機構設立,都是官方引導成立,對台研究的課題愈來愈廣泛和深入,例如廈大台研院設有法律所和涉台外交研究中心,鑽研國際法領域涉台問題。
研究陸多老面孔 人才斷層
他透露,大陸某重要對台智庫,就台灣政壇有分量或潛力的政治人物,指派專門學者加以研究。大陸涉台研究人才「梯隊完整」,台灣的大陸研究則較多「老面孔」,可能與誘因機制不足、智庫不夠發達有關,而學界多專注於論文發表,難有新血投入政策研究,以致出現人才斷層。
專研藏學、曾赴大陸長期田野調查的政大民族系助理教授陳乃華指出,目前台灣對於中國大陸研究的投注,以國家戰略和發展為主,在智庫建立和學術方面尚有空間;反觀大陸學界,近年持續關注台灣的民族研究。
陳乃華並指,過去蒙藏委員會(已併入陸委會和文化部等單位)每年會舉行研討會,兩岸學者都有參與,「目前政府資源投入變少了」。當前台灣跟中國大陸境內研究聯繫變得非常少,二○一五年曾辦過唐卡展(即首屆西藏文化藝術節),當時是跟大陸國家民委合作,從青海請畫師、唐卡過來,但現在似乎還沒找到新的合作方法。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