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九七回歸 江澤民治下大陸香港關係跌宕

江澤民主政的十三年,其間最令他驕傲的,就是作為大陸國家元首主持香港回歸,而以香港回歸又是香港重大轉折的中間點,前七年由中港間的極度敵視走向緩和,後六年由中港間蜜月走向分歧。
上世紀八十年,一場香港前途大討論,及其間中英聯合聲明簽訂,在香港燃起了民主回歸的希望。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前,香港史無前例的「521百萬人大遊行」、六四後香港著名的「黃堂行動」,香港政治格局改變,還被定性為「反共基地」。江澤民就在這期間執掌中共黨政軍大權,他面臨的一件大事,正是香港主權移交的談判和安排。
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南巡後,次年開展了中英關於香港過渡和主權移交安排的中英談判。持續的談判充滿了火藥味,但香港臨時立法會作為政制直通車、香港駐軍、香港新機場建設等爭議性問題都得到解決。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零時四分,江澤民以大陸國家主席身分,在香港會展中心宣布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香港回歸前的這些年,鄧規江隨,江澤民謹言慎行,強調香港回歸兩個主題,一是平穩過渡,一是保持繁榮穩定,加上鄧南巡後大陸掀起新一輪開放大潮,中港關係由六四深谷步出,伴隨香港回歸,進入人們說的中港蜜月期。
香港回歸後,港澳事務由大陸副總理錢其琛打理,江澤民提出的是「井水不犯河水論」,要求治港部門謹守「一國兩制」分寸,那些年中港間不僅沒有大矛盾,反而因回歸後的亞洲金融風暴,令中港關係更加密切。一九九八年長江大洪水,香港民間大捐款、藝人大義演,是中港蜜月的高點,香港民調港人自認是中國人的也是最高紀錄。
但其間「釋法風波」,埋下了中港間不信任的動因。首次釋法於一九九九年,香港終審法院就「吳嘉玲案」宣判,裁定擁有香港居留權人士所生子女,不論父母在他們出生前是否永久居民都享有居留權。本來這種港人子女身分爭執容易協調,但有人誇張說將有百萬大陸民眾湧港,推動中國人大首次就香港釋法,釋法後引動香港法律界首場「靜默遊行」。
但那些年仍被認為香港回歸後的黃金期。中共最高領導人有兩次因香港問題公開發脾氣,一次是鄧小平為駐軍事大罵耿飆和黃華,一次是江澤民為港特首連任問題怒斥香港記者「too young、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兩千年十月發生的事件,直到今天還被認為是香港新聞自袖黃金歲月的標誌。
但其後香港治理開始走下坡路。二○○三年,香港人的偶像藝人梅艷芳癌症逝世,藝人張國榮在中環文華酒店跳樓身亡。也就在那年,香港先後爆發禽流感、SARS疫症,二百十九人被疫症奪命。
江澤民主政下的港澳工作,開始設法扶助香港,於是有了中港區域經濟合作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同年開始推行「港澳個人遊」即後來著名的自由行,對香港經濟復甦有重大推動力。
中港關係穩定、經濟復甦令香港主政者和北京主持港澳事務者沖昏頭腦,其表現就是強推基本法23條立法即國安立法。不論香港有沒有實報情勢,但江澤民拍了板的,後來(二○○三年)七月一日出現的香港五十萬人大遊行,令江澤民大怒,但香港人與中國大陸的政治嫌隙,就此拉闊。
二○○四年江澤民部署退下,而中港蜜月期也在那時結束,胡溫十年領政,香港問題日積月累,為後來的雨傘革命、魚蛋革命、反送中運動,埋下了導火線。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