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立陶宛將成中國在國際社會立威正名「典型」

近期不斷傳出立陶宛有意降低與北京緊張關係的各種消息,對此,環球時報發表社論稱,立陶宛將成為中國在國際社會立威正名的「典型」。立陶宛若想及時「止損」,至少必須做到向中方公開道歉等四點實際行動。
近日有外電報導,為緩和與中國大陸的緊張關係,立陶宛考慮要求台灣將駐立陶宛代表處的中文名稱中的「台灣」改為「台灣人民」等消息。
儘管台灣與立陶宛均否認相關傳聞,但環球時報社論稱,這些爆料很可能是立陶宛故意放出的探測氣球,以此試探中方對新名稱的態度,同時博取國際同情—「看,我準備改名了,中國還是抓住我不放」。
社評稱,「這種低劣的障眼法根本蒙蔽不了任何人,立陶宛方面更不要對蒙混過關抱任何幻想」。
環球時報表示,目前形勢已經越來越不利於立陶宛當局。立陶宛人口和GDP在歐盟占比均不足1%,卻想綁架整個歐盟的利益,這是近乎瘋癲的地緣政治狂想。
環球時報指出,立陶宛如果真想與北京緩和關係,及時「止損」,就需要真正拿出有誠意的切實行動,用明確的改弦更張來對沖之前的「張狂挑釁」。
社論列出立陶宛至少必須做到以下四點:
一、讓「台灣代表處」從名稱到從事的活動以及活動的性質和方式,都回到中立建交時立方所做承諾的框架內;
二、就此前的錯誤向中方公開道歉,宣布立台關係是民間關係;
三、重申一個中國原則,以可信的方式確保絕不挑戰這一政治底線;
四、以實際行動消除已經在歐盟層面和國際社會產生的惡劣影響。
環球時報並警告,「如果立陶宛當局不徹底糾正錯誤,它放再多風,都只會將中立關係吹向更惡化的方向」。
文章表示,立陶宛與和台海「八竿子打不著」,在美國慫恿下,自己跳進一個巨大漩渦裡,其所承受的後果,正在成為其他一些國家的「前車之鑒」。立陶宛原本想過一把當國際社會「表率」的癮,最終只會成為中國在國際社會立威正名的「典型」。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