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test
0:00 /
0:00
北京擬刑事處罰詆毀中醫者 評論:政治考量
傳出北京擬針對「詆毀和汙衊中醫藥」者追究刑事責任,有評論認為,代表中國傳統之一的中醫藥是中國偉大復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北京將中醫單獨列為保護對象,是出於政治考量。
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日前發布「北京市中醫藥條例」草案,並在網上公開徵求意見。其中第36條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對中醫藥做虛假、誇大宣傳;不得冒用中醫藥名義謀取不正當利益、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不得以任何方式行為詆毀、汙衊中醫藥。」
中國近年積極推廣中醫藥。2019年年底,中國國務院發布「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期間,中國官方多次強調蓮花清瘟等中藥的療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多次提到中醫藥,要求堅持中西醫並重。
不過,詆毀和汙衊中醫藥如何界定,至今不明。據美國之音(VOA)報導,有法律專家指出,詆毀、汙衊屬於侵權法處理的範疇,應該由司法機構來定奪,北京市的這項地方條例應該沒有法律效應。
報導引述紐約執照針灸師、獨立時評人何岸泉說,北京把中醫單獨列為保護對象,是出於政治考量。推廣使用和保護中醫藥在中國是政治正確的,這是新時期新的政治標準。
他認為,中醫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兩個「百年計劃」和中華偉大復興不可或缺的。
以經濟的角度來看,中醫藥在中國和全球華人中有很大的市場。何岸泉說,中醫藥是中國一個龐大的產業鏈,2017年中醫藥總產值達到人民幣2.5兆(約新台幣10.4兆)。
何岸泉表示,現在進行的美中貿易戰,加上疫情後,很多國家可能會撤回在中國的西醫藥產線,導致西醫產業鏈出現裂口,中國希望趁這個時機推動中醫藥,彌補西醫缺口。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