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醫護理人力流失遇瓶頸 張賢政衛生局長兼院長提重振方案

基隆市立醫院因為人力流失,去年停辦呼吸照護、居家服務等業務。衛生局長張賢政代理院長兩個月,提出調高非公職護理等人員薪資,人力穩定後再擴大承接公共衛生、預防保健業務。住宿式長照機構如明年6月底順利開辦,有助招募專科醫師,逐步重振市醫營運。
在宜蘭行醫多年的張賢政,兩年前返鄉擔任基隆市衛生局長,今年兼任市立醫院代理院長,補充護理人力成為首要任務。
張賢政說,回顧市醫的百年歷史,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面貌,但公共衛生的角色一直很重要。市醫最初設立是為了因應鼠疫傳染病,後來經過一番改制,成為今日的形貌,民眾對預防保健等公共衛生的需求,以及高齡化、超高齡化社會的醫療跟長照的需求,是現代市醫的使命跟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呼吸照護病房已經沒有收治病人,牙科因醫師退休中止,長照居家服務也在去年停掉了」,張賢政坦言,市醫因護理人員離職或轉調其他醫院,部分業務無法因應,就算有醫師,也沒有辦法推動相關醫療,導致市醫營運陷入困境。
張賢政說,大幅調整非公職護理人員薪資,近期就會完成。護理人力恢復後,就能夠重新提供過去陸續停掉的業務,也可以開創是新的業務。例如市醫早年會參與社區闔家歡健檢、疫苗接種等預防保健業務,這些公費預算業務都可以再承接執行。有了預防保健、防疫任務的收入當基礎,讓醫院重新穩定下來,就可以再邀請新的醫師加入。
市醫利用部分房舍成立的110床住宿式長照機構,是張賢政眼中重振市醫的第二階段。他說,如果能在2026年6月底前開辦,入住者除了本身的長照需求,也會有家醫科、骨科、復健科、泌尿科、眼科、新陳代謝科等醫療需求,有助市醫招募專科醫師陣容。
張賢政表示,未來市醫除了門診或住院醫療服務,也會更積極投入外展醫療,例如加入全民健康保險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醫護人員到患者家中,不再只能提供管路更換評估和照護,而是提供完整的醫療,包括慢性病藥物的整合,在患者家裡也可以開藥。
張賢政說,民眾的健康需求並不是等到老了接受長照,而是要從預防保健、公共衛生防疫等服務,透過門診,透過居家醫療,讓民眾不要失能,或降低長照需求。補充護理人力、招募更多醫師,加上成立長照機構,他將按部就班進行,完成代理市醫院長的階段性任務。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