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晴朗熱爆高溫飆35度以上 吳德榮:周五轉冬天至少溼冷3天

退伍男與家人鬧翻遠走他鄉 2年後教召找嘸人成通緝犯

一句武統 風聲鶴唳 國人開啟「自我言論審查」

遺址開挖逾30年 考古現場擺爛 議員揚言「封路圍館」

卑南遺址考古現場,吸引遊客有限,且相關法規限制觀光發展,議員要求縣府硬起來,促請中央不要放擺爛,若不正視解決,不排除「封路圍館」。記者尤聰光/攝影
卑南遺址考古現場,吸引遊客有限,且相關法規限制觀光發展,議員要求縣府硬起來,促請中央不要放擺爛,若不正視解決,不排除「封路圍館」。記者尤聰光/攝影

台東縣30年前興建台東火車新站,意外挖掘出卑南文化遺址,政府預留15米道路並承諾興建道路,讓新站的後站繁榮起來,但迄今承諾遲未履行,當地居民陳情。議員要求縣府硬起來,促請中央不要放擺爛,若不正視解決,不排除「封路圍館」。縣長饒慶鈴表示,中央應該正視問題。

饒慶鈴表示,對於當初中央承諾興建新站後站道路,縣府始終會站在維護縣民權益的立場上,確實這項承諾,中央應該開始正視。

為提升東部交通發展,政府於1993年間興建台東火車新站時,居民期望原來規畫後站為住商用地,後來卻因挖掘卑南遺址,後站土地被徵收為史前館用地,然史前館最後並沒有依計畫建館於此,而改興建卑南遺址公園,當時預留15米道路,並承諾興建,至今未兌現。居民前年向中央遞送陳情書,遲無下文。

議員李建智於議會總質詢指出,同樣是挖掘到遺址,嘉義市和台南市就可以後續開發,而台東就不能,連最基本承諾要興建開的路,一拖就是超過30年,導致台東成為全台沒有後站的縣市之一,阻礙地方發展;然而中央挖掘出遺址後,東西拿走,留下的考古現場就擺爛到今天。

他說,考古現場的遺址,根本就吸引不到遊客,就別說帶動地方觀光繁榮,既然中央當時把遺址周遭大量土地買下來,應該要做後續性的規畫,而不是放擺爛限制地方發展;縣府必須硬起來向中央表達地方立場,若中央不正視解決問題,他不排除發動將遺址公園封路圍館,直到解套。

當地居民表示,中央當初為了遺址徵收土地,就說會有效帶動後站觀光與經濟發展,現在後站依然蕭條,成為人煙罕至的荒涼地,儼如墳場,有被騙的感覺。

文化處長李崇吉強調,卑南遺址資產經台大考古團隊13次挖掘研究,認為卑南遺址不僅是台灣目前規模最大、最完整的遺址,也是東南亞之最,就文資而言極具價值,因此,就地方觀光發展處理非常複雜,會持續將問題直接反應管理單位史前館及中央。

台東縣30年前興建台東火車新站,意外挖掘出卑南文化遺址,政府預留15米道路並承諾興建道路,讓新站的後站繁榮起來,但迄今承諾遲未履行,考古現場也未有後續進展。記者尤聰光/攝影
台東縣30年前興建台東火車新站,意外挖掘出卑南文化遺址,政府預留15米道路並承諾興建道路,讓新站的後站繁榮起來,但迄今承諾遲未履行,考古現場也未有後續進展。記者尤聰光/攝影

台東 考古 遺址

延伸閱讀

康芮颱風肆虐台東農漁災損慘 饒慶鈴勘災心沉重…籲中央幫忙

卓榮泰看花東鐵路雙軌工程 饒慶鈴要5億治水獲允諾

永續發展 饒慶鈴施政報告:焚化廠升級為資源回收中心

禁伐補償影響族人 饒慶鈴:行政院藐視昨已在台東上演

相關新聞

基隆恐龍AR園區拍婚紗要6千 民批「盤子」海科館協調業者:將不收費

民眾今在網路爆料指到基隆潮境公園拍婚紗照卻要收6千元場地費,質疑「被坑殺」,引發爭議。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表示,民眾所指應...

花東快重新評估但金額嚇人被退回 民代首長盼:解決救護需求

花東快速公路可行性評估於2020年重啟,卻因造價金額高達3614億元,上月遭交通部退回。花蓮縣長徐榛蔚昨喊話中央「補完環...

宜蘭高鐵興建經費衝4000億 創下宜蘭有史以來最大工程

高鐵延伸宜蘭工程興建經費1880億元,但這是3年前數字,全案目前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若通過環評進入綜合規劃,會再次計算工程...

成功農會3員工年終領0元 控申訴遭威脅「會死得很難看」

疑受農會改選影響,台東縣成功鎮農會爆發年終獎金爭議,農會員工多半領取10幾萬元至30萬元不等年終獎金,卻有三名員工考績被...

基隆推汙水接管 住戶想保住增建物 市府認定違建今拆除

基隆市政府在遠源路249巷推動汙水下水道接管作業,部分住戶本自行拆除違建,工務處查報違建確定後,排定今天拆除。當地住戶拉...

基隆電動車新方案 限車款可0月資或選Gogoro等補助6萬

基隆市環保局今天公布新版公益青年免費電動機車補助方案,明年1月起開始網路登記,每月限1千輛,取得資格可向友善車行送件。有...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