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石來運轉工程挖到歷史文物 金太郎抱鯉魚石像現身

花蓮市地標「石來運轉」噴泉廣場因噴水幫浦機械故障,市公所編列預算修補。在施作過程中,竟從基座挖出日治時期的「金太郎抱鯉魚」石像,預估有80多年歷史,公所團隊將尊重文史工作者建議,保留成為花蓮另類地標,讓更多人了解地方文史。
石來運轉噴泉廣場前身是花蓮車站,近年噴水幫浦頻故障,加上石球長年磨耗,市公所辦理舊站街景風華再現工程,將石球打磨及基座清洗修補等,沒想到挖出高約1.5公尺、砂礫岩金太郎抱鯉魚石像,讓市公所團隊與文史工作者又驚又喜。
文史工作者黃家榮表示,本來廣場是花圃,日據時期隨著花蓮港完工,政府想要推廣觀光,就做了比較現代化的噴水池,民間俗稱這個石像是金太郎抱鯉魚,不過文史學術界有不一樣的看法,認為石像是童子抱鯉魚,象徵年年有餘的吉祥意涵。
在1979年花蓮車站遷移,當時政府考量噴水池無人管理恐有危險,便用土填補成為公園,該石像因當時「去日本化」政策,被深埋在噴水池下方,如今才重見天日。
黃家榮指出,做田野調查10餘年,問到老人家都對金太郎抱鯉魚石像有印象,也說該石像埋在噴泉廣場下面;得知廣場要開挖整修,特別請工程單位留意,沒想到投票前兩天聽聞「挖到了」,趕緊跑去一看,果然跟長輩們說得一模一樣,大家都感到很興奮。
對於石像的去留,黃家榮說,能回到原來的位置當然是最好的,或復原復刻一尊,讓本尊能妥善保存,保留老花蓮人的記憶。
花蓮市長魏嘉賢表示,市公所尊重文史工作者想法,儘管任期到這個月底,不過會跟新市長交接,希望公所團隊能規畫一系列如何保存文物的相關方式,也與文史工作者共同商議,在工程部分看能否現地或其他方式保留,作為保留的典範,成為花蓮市的另類地標。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