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公布花蓮溪口廢棄物監測報告 籲政府做好源頭管理

行政院2019年提出「向海致敬」,提出五大友善海洋政策主軸,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歷時2年在花蓮溪出海口調查,發現許多海漂垃圾,其實源於溪流上游家庭廢棄物,或是現地丟棄,呼籲中央正視,從源頭垃圾管理做起,才能有效減少海廢數量。
黑潮向來注重海洋相關議題,陸續在花蓮溪口監測逾10年,以往是隨機、不固定調查,從2020年2月起,規畫每月1次、行走固定區域和路線的方式,在出海口近1公里寬岸際調查,再依據國際海洋廢棄物登錄表(ICC)登錄,藉系統性調查,找出垃圾究竟從哪裡來。
今天在現場發表監測報告,也邀志工淨灘,10多個人一下子就清出60公斤垃圾,有寶特瓶、菸盒等,數量驚人。
研究員温珮珍說,將出海口沙洲分成溪側、海側及北岸出入口的消波塊側,針對3個區塊定時進行全線調查。整體結果,垃圾類型以寶特瓶、菸蒂,免洗餐具最多,推測生活遊憩、釣魚、季節性的捕鰻、捕魩仔等漁獵活動是最主要的廢棄物來源。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東良指出,溪游上流漂到出海口的垃圾多半裹有泥沙,而海洋漂流上岸的垃圾常見附生藤壺等海洋生物,從外觀多半可以辨別來源。
調查顯示,溪側高達8成垃圾來自上游河漂垃圾,多是家庭廢棄物;海側沙洲約半數是海漂垃圾,現地遊憩、釣魚捕鰻苗4成,另1成是蓄意丟棄的家庭、建材廢棄物。消波塊側有不少遭人惡意丟棄的營建廢棄物,可能造成民眾受傷,對海洋遊憩帶來危險。
林東良表示,政府提出「向海致敬」政策,花極大心力、經費在清運垃圾,但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從源頭垃圾做好管理。花蓮溪出海口有相當多的權責、管理單位,若能串連形成網絡,從源頭攔截廢棄物,相信海漂垃圾量一定會下降。
黑潮表示,會把這次監測結果在相關會議中向政府提出,進一步提供可行的策略,並公布在官網上,呼籲社會大眾一起關心。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