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外來種問題嚴重 議員倡議社區參與提升移除成效
金門的外來種問題長期威脅當地生態與居民生活,包括互花米草、銀膠菊、藍孔雀與紅火蟻等外來物種肆虐,對環境與生活構成挑戰,縣府多年來投入大量預算進行防治,但成效有限。金門縣議會今日針對「金門地區外來種動植物移除作業」進行專案報告,議員蔡水游建議外來種移除,應結合社區力量,才能大幅提高成效。
蔡水游指出,縣府每年編列大筆經費移除外來種,但效果不彰,他提到,過去縣府曾耗資120萬元移除12公頃互花米草,平均每公頃10萬元,發包給廠商執行,廠商大多在驗收前集中使用機械清除,因未徹底清除根部,次年互花米草即迅速復長,且範圍更廣。
蔡水游認為,這樣的模式成本高、效果差,並造成公帑浪費,他建議將經費用於與社區合作,讓受互花米草威脅的海岸線,如洋山、官澳及中蘭等地,由鄰近社區居民認養,透過人工方式進行清除,達到更持久的防治效果。
「金門縣政府其實是最大的外來種引入者」 議員董森堡在受訪時指出,縣長陳福海上任後大力推動所謂的道路公園化,引進很多的草花植物種植,包括大黍、紅毛草、狼尾草、紫花翠蘆莉等外來植物, 但廠商沒有這方面的概念,變成引進很多外來種植物,成為新一波生態威脅。他批評縣府在工程施作前未對植物種源進行充分評估,導致外來種問題加劇。
董森堡建議,互花米草或可成立海岸巡守隊,就還沒有分佈的灘岸作觀察與回報,以免後續蔓延無法解決。
藍孔雀為患同樣引發關注,近3年移除數量逐年增加,從111年的394隻,到112年的529隻,113年更達701隻。董質疑,這是否顯示孔雀族群持續擴大,並批評縣府延遲處理,錯過最佳防治時機。蔡水游則提出創新解方,建議與旅行業者合作,推廣「孔雀餐」,結合政府補貼,吸引民眾參與抓捕,以市場機制協助控制孔雀數量。
縣府建設處長黃儒新回應,明年已向中央爭取到2千萬元經費,其中逾1千萬元將用於互花米草的移除工作。黃表示,將採用人工與機械併行的方式,在大規模及非生態敏感區以機械清除,而雄獅堡、建功嶼等敏感區則結合社區人工清除,後續加強巡察,確保根部徹底移除,避免復長。
針對銀膠菊問題,黃儒新指出,縣府將提前至2月開始移除,並擴大合作範圍,首次納入學校與軍方,希望藉由多方力量減少對環境及居民健康的影響。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