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才剃平頭陪父抗病 曹雅雯揭噩耗「爸爸走了」:再也沒有病痛

賠慘!台中賓士男酒駕突右偏 連撞23車才停下

高雄奇葩「待轉區」格位小又畫槽化線?網友批:風險高

高雄有部分路段的機車左轉待轉區範圍狹小,前方又直接連結槽化線,騎士在交通尖峰期間擠不進待轉區,被迫停在槽化線。記者王勇超/攝影
高雄有部分路段的機車左轉待轉區範圍狹小,前方又直接連結槽化線,騎士在交通尖峰期間擠不進待轉區,被迫停在槽化線。記者王勇超/攝影

高雄有部分路段的機車左轉待轉區不僅狹小,前方還直接連結槽化線,有騎士在交通尖峰期間擠不進待轉區,停在槽化線上被檢舉開罰900元。民代說,交通局為了避免直行車誤入待轉區而畫設槽化線,但美意不要變成罰單的來源,應全面體檢並塗銷不合理的槽化線。交通局說,將持續檢討路口槽化線位置及線型。

高市交通局表示,槽化線意義上形同障礙物,在T字路口或無法設置停車彎的路段,可避免機車在待轉區內被直行車輛追撞的風險,高雄約有700多處直接連結槽化線的機車待轉區,目前正全面持續進行待轉區的標線修改。

讀者反映,高雄許多路段的機車待轉區前方連結槽化線,但待轉區的面積小到停放2、3輛機車就停不下,如果同一時間有太多騎士要待轉,擠不進待轉區的騎士只好停在槽化線上,卻可能被人拍下畫面,向警方檢舉而被開單罰錢。

網友說,依照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槽化線不能跨越、也不能停車,在市區遇到這種小格子又有槽化線的待轉區,為了不違反交通規則,機車騎士要先右轉靠右,再靠左閃過槽化線,之後向右急轉經過槽化線,再向左急轉進入待轉格中,如果一不小心超出待轉區的格子範圍,還要後退倒車進入待轉區,過程相當繁瑣。

市議員白喬茵說,機車左轉待轉區前設置槽化線,原先的美意是禁止車輛行駛,避免直行時與待轉區車輛交織,卻變成機車需要倒車入庫才能進到待轉區,甚至在槽化線上面停等,衍伸違規爭議,建議交通局要全面體檢,並塗銷不合理的槽化線。

白喬茵表示,如果是因為路幅過小,導致待轉區空間不足,可以考慮直接開放機車內側直接左轉,回歸左轉靠左,右轉靠右的邏輯,如果是路幅較大的路段,除了評估開放內側左轉外,也可以考慮設置機車左轉專用道,讓汽機車左轉的車流可以同步左轉,避免待轉區太小,但左轉車流過多的問題。

高雄市警局交通大隊表示,依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槽化線用以引導車輛駕駛人循指示的路線行駛,並禁止跨越,違者可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處900元以上1800元以下罰鍰,民眾騎乘機車待轉而暫停於待轉區旁槽化線區,如經個案審認是因為待轉區空間不足、車道繪設動線不良,可施予勸導、免予舉發,但警方接到民眾檢舉,仍須依法開罰,去年在前鎮區就有民眾因此被罰。

交通局說,在機車左轉待轉區前劃設槽化線,是為了避免直行車輛撞上待轉區內的機車,如果騎士因待轉區空間不足,導致待轉時停在槽化線上被開單,只要提出申訴,交通局會同意撤銷罰單。

高雄市部分路段的機車待轉區空間不足,有時期是擠不進待轉區,只能停在紅線範圍。記者王勇超/攝影
高雄市部分路段的機車待轉區空間不足,有時期是擠不進待轉區,只能停在紅線範圍。記者王勇超/攝影

罰單 白喬茵

延伸閱讀

國小學童玩「鬼抓人」 跳下舞台卻踩斷同學腿!高雄法官判責任一人一半

影/車牌失竊26年…被害人從少婦變阿嬤 高雄男酒駕被警揪出

影/高雄女酒後3樓墜1樓受傷...同行男卻跑了 原因曝光

避免成為待撞區 淡水機車代轉區拓寬加大

相關新聞

高雄茄萣汙水下水道接管率掛零 民生汙水全往大排倒

高雄市汙水下水道接管率僅市區普及,其餘縣區如路竹、湖內、茄萣等區接管率甚至掛零,為推茄萣區汙水下水道建設,國土署已核定6...

高雄某幼稚園爆「失控師暴打孩童」 園方緊急解聘接受調查

高雄鳳山區某幼兒園23日發生一名老師疑似情緒失控毆打孩童頭部,家長事後發現後報案,高雄市教育局26日接獲校安通報,下令要...

朱立倫嗆高雄要率先改名中正路 陳其邁:需民眾連署提建議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砲轟中央欲改名全台中正路是擾民、吃飽太閒、搞意識形態的政策,當地住戶也不願意,並喊話高雄市長陳其邁,高雄...

假日游旗津竟遇居民攔車「指路」背後有貓膩

高雄旗津因海景與美食吸引眾多遊客,假日車潮湧入,尖峰時段靠近老街的停車位一位難求。當地居民會站在路旁攔車,以3小時100...

5月大男嬰遭保母綁繩掛耳強塞奶嘴 屏縣府查認不當照顧

屏東一名5個月大的男嬰被居家保母不當照顧,將奶嘴用繩子掛在耳上以固定於嬰兒嘴上,屏東縣政府社會處調查後,認為陳姓保母此次...

明年大選今非法選舉看板滿天飛 陳其邁、白喬茵質詢互嗆

2026選舉到來,高雄市各大街頭競選看板林立。綠營初選市議員擬參選人違規看板掀起高雄滿街全是非法選舉看板爭議,市長陳其邁...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