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醫師數十年獻身偏鄉 致力傳承醫療平權
人生應該幾歲退休?高雄長庚名譽副院長陳順勝今年80歲至今仍往返市區、甲仙看診;恆春基督教醫院眼科醫師陳雲址今年90歲,早年因病到美國休養,但不甘心就此退休,回到台灣走訪全台偏鄉發現恆春沒有眼科醫師,自此在恆春行醫30年。
陳順勝是享譽國內外「庫賈氏病」的神經內科專家,1971年從高醫畢業,在大學時代接觸偏鄉醫療,自此長期在高雄山區服務,為了拉近與當地原住民關係,他學習布農族族語努力融入當地文化,以在地觀點為偏鄉居民看診。
陳順勝1998年因發展健保IDS原住民醫療支援高醫模式,以對原住民社會有功,以原住民醫療計畫召集人身份代表進總統府受獎。1995年起更每週支援高雄山區原住民部落醫療。
此外,陳順勝也於1997年起發動高醫資深主治醫師全面支援衛生所門診醫療服務,並於2001年起轉型為IDS(全民健康保險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支援模式,持續服務偏鄉至今。
是什麼動力讓陳順勝40年來不斷往返偏鄉行醫?「當醫生、當教授都是既得利益者,這些身分要更有社會責任」,陳順勝說,自己從大學時就跟著教授到偏遠地區醫療,後來在高醫升任教授後,自己開著車上山看診及巡迴醫療,並教導當地醫師,也鼓勵他們繼續進修。
「偏鄉醫療是很專業的,不是只帶著滿腔熱血上去就可以,這樣會很滑稽。」陳順勝說,在部落裡不能只是帶著平地觀點的醫療專業,「山區醫療最重要的是,要摒棄平地想法,試著用當地角度思考。」
陳順勝比喻,像是遇到愛喝酒的病人,可說明喝酒的壞處,用引導方式讓對方願意配合「你一開口就是喝酒不好,族人就逃跑了」。除此也要了解當地文化禁忌,為了拉近與族人關係,陳順勝看診時也結合當地神話及醫學去解釋,讓對方更能理解、接受。
陳順勝對原住民族的歷史文化有濃厚興趣,他說,因為想更了解原民事蹟,除了一邊從事醫療工作,也學習布農族等語言,並到每個部落去了解當地部落文化。
提及投入原鄉醫療,陳順勝說,有些部落族人很怕讓人知道自己生病,因為怕別人認為是觸犯祖靈。他也曾為了尊重當地宗教文化,學唸咒語、收驚等儀式,安撫病患心理。如果病人會唱歌仔戲,他也回唱幾句,藉此拉近醫病關係,也讓病人更易接受治療。
2016年獲「台灣醫療典範獎」,但陳順勝說「我不錦上添花,我要做的是雪中送炭」,對陳順勝來說,當今偏鄉醫療儘管已進步很多,但仍有許多可以努力的事。對的事情要持續做,他始終相信只要做好事,就會有收穫,幫助人就一定會有富足生活,不要太計較賺多少錢。
陳雲址行醫近60年,回顧他1968年在台北市開設「信望愛眼科診所」,抱持照顧弱小病患精神,對病人服務態度親切,始終將每個病人視為VIP,診所人潮絡繹不絕,加重診療工作,55歲時突如其來的猛爆性肝炎讓他萌生退意,先是轉往美國休養,並有安享晚年打算,只是不甘心就此退休,人生大轉彎再度回到台灣,落腳恆春,且一待就是30年。
陳雲址回台灣後,花了1年時間走遍台灣偏遠地區,當他走到了台灣尾的恆春,才發現恆春半島竟沒有眼科醫師,於是他在1994年決定落腳恆春基督教醫院,開始展開他對台灣尾居民健康的照顧,轉眼就是30年的光陰,至今仍是院內固定門診眼科醫師,院內習慣親切稱他為「老爹」。
談起從美國回到台灣,選擇在恆春行醫的契機,陳雲址笑著說,自己過不慣悠閒日子,決心回到台灣,「我當時想找一個沒有眼科的偏鄉地區,把自己最後的價值奉獻出來。」
陳雲址的加入讓恆基有了眼科門診,這也是恆春第一個眼科門診,在恆基30多年來,陳雲址數次接任院長職務,他更自掏腰包新台幣100萬元,捐給醫院買手術顯微鏡,並每週深入山地無醫療地巡迴醫療。他對偏鄉無私付出,在2000年獲選為第10屆醫療奉獻獎得主。
陳雲址雖年事已高,視力仍維持0.8、0.9,每週2次的門診,時而能自己緩步前往、有時得靠輪椅輔助前往診間,病患年齡層廣,從新生兒到80、90歲的老人都有,病人太多,去年5月因身體不堪負荷,一度休養2個月,讓他決心重回醫院看診,就是因為30年前的初衷,依然埋藏在心中而堅持到現在。
「至於什麼時候要退,我也不知道。」陳雲址說,他一直沒有設下退休期限,既然30年前決定來到恆春半島,就沒想過什麼時候要走;如果哪天自己的眼睛不行了、手會發抖了,就表示已經不能勝任這份工作,「那應該才是退休的時候。」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