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山製編屏東山景聲音旅遊書 團隊從登山門外漢變愛山人
屏東縣政府今年新推出的有聲旅遊手冊「屏東聲山中」,以境內25座山林、5條步道與4處自然景點的「山」與「聲景」為內容,搭配繪本帶領讀者聲歷其境,在旅遊書籍市場受到關注的背後,是幕後製作團隊成員每次扛著重逾120公斤設備,耗時近1年踏遍屏東的步道與山林才完成,團隊另個收穫是從登山門外漢變成愛山人。
「屏東聲山中」以手感插畫、美術情境等編排設計,並依海拔高低分成聲坡、聲林、聲山三種類別,將登山過程中可聆聽到聲音收錄至手冊內,如帽子山上的五色鳥、樹鵲等鳥類發出的清脆聲響;浸水營古道聆聽到植物滴落的水聲、鳥鳴聲及蟋蟀聲,透過聲音的傳達,讓讀者跟著文字、音調及色彩踏上一條條原始林道、碎石山徑與古道,看見山的同時也聽見山的聲音。書內附贈圓形唱盤紙卡,可掃描連結串流平台,開啟一趟充滿視覺與聽覺的「屏東聲山之旅」
「當初設定的角色就是初次登山者!」編輯團隊目目文創總監楊欽榮說,他們過去曾經做過城市聲景,山林是首次挑戰,因都不是專業山友,就透過這樣的角度去親近與觀察山林,以深入淺出方式引領讀者認識屏東自然之美,團隊事前先大量閱讀登山專業書籍與鍛鍊體力,先從低海拔的步道開始挑戰。
他說,對編輯團隊的另項挑戰,是要背負收音、電腦、攝影機、腳架等設備上山,重量超過120公斤,有時沒辦法一次爬完,或是沒收到想要的聲音,必須跑個二、三趟,每次扛著上山,隔天肌肉就酸痛,直到4個月後才適應,感覺肺活量和腳力明顯變好。
該手冊從最低海拔81公尺的車城龜山步道到最高3092公尺的北大武山,他說,一般人可能認為愈高海拔的山,收音難度愈高,其實不然,高海拔的山因為人跡稀少較沒有影響,反倒是中高海拔或一些熱門山區,人為干擾較多,笠頂山就去了6次;大漢山雖才1700公尺,但林道很長又銜接到浸水營古道,紮營住了2天;北大武山則請專業嚮導帶隊,在山間停停走走專注收音,花了3天才完成。
他說,登山時要克服心理障礙與天氣地形外,還要避免驚擾動物蟲蟻,有幾次一回頭旁邊就是蛇,還曾有猴子對收音器和大背包好奇而追著他們跑;山間渺無人煙,對聲音就變得敏感,聽得到聲音卻看不到形體,無形中更緊張,他們不能卻步也不能急跑,因在移動中可能會錄到衣物磨擦的聲音,心須穩住呼吸律動,真的不容易。
「辛苦是有收穫的!」他說,近距離感受到熊鷹振翅的震撼,雷雨中呼嘯過樹叢鳥群急速飛離長鳴的聲音,有時錄到稀有動物聲音就請教專家,才知道原來藍腹鷳的叫聲是尖銳的; 編撰完覺得他們對山上癮了,尤其學會辨識大自然的各種音調,從草叢間的動物腳步聲、不同物種鳥鳴的聲音傳遞,就能大致推測海拔的高度,聲音可以成為一種開始熟悉山、聆聽山與擁抱山的方式,也是這本書最大的意義。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