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據點推動遇挑戰 志工、人才培育、社區投入是關鍵

各縣市推動一村里一據點,屏東縣關懷據點統計到2月底共394據點,布面密度達88.94%,社會處每月盤整據點運營。學者建議,維持據點運作需依靠地方社區投入,若有積極意見領袖,像理事長、村里長等有助據點重生,據點活絡有助提升長輩對社區認同度,增加高齡者幸福感。
屏東縣府長期推動一村里一據點,去年縣關懷據點393處,社會處每月盤整據點運營,發現有部分社區據點活動停擺,有9處由新、舊志工團隊續辦,5處追蹤改選及洽談團隊,1處停辦轉換功能型據點,據點數統計2月底394處。
社會處分析,推動據點布建,社區面臨困難,據點志工年齡偏高、且因人數不足,影響團隊運作。原有社區未有在地團體,尚須培力輔導再進場設置,場地尋覓困難。志工人力不足或社團會務量能,會是影響據點能否持續辦理,也是社區申請徹點主因。
社會處指出,滿州鄉九棚社區關懷據點,2021年輔導至今,但因志工人力招募困難,據點運作不穩定,今年轉換為功能型據點,僅提供健康促進、電話問安等項目,未提供共餐。目前功能型據點有兩處,滿州九棚社區、屏東市太平社區。
屏東旁邊的高雄市,關懷據點涵蓋率近6成,高市長陳其邁盼任內達成8成5,高市藍綠議員反應,偏鄉老人比例高,每4人有一名老人,「一里一關懷」據點的目標有努力空間,市府應加快腳步。高雄巿社會局直言,社區活動中心空間難尋,嘗試與廟宇合作開辦,不是每個社區都成立協會可辦關懷據點,嘗試租房或與廟宇合作。
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王仕圖說,關懷據點多由社區發展協會經營,向政府申請經費運作,但鄉村志工人力老化,產生「老人照顧老人」據點營運困境。維持據點運作需依靠地方社區投入,若有積極意見領袖,像是理事長、村里長等有助據點重生,「社區組織量能有成長,關懷據點就會良好發展」,據點活絡也有助於提升長輩對社區認同度,更增加高齡者幸福感。
王仕圖建議,據點營運有成可轉型「C級巷弄長照站」,進入長照體系聘請專職人員,增加服務社區時數、天數,更有全職人員統籌業務擴展服務內容,使社區得以穩定自主運作。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