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三寶」港口茶式微 注入觀光活水變夯遊程

「恆春三寶」之一的港口茶是全台海拔最低的茶葉,過去是讓人稱羨的「茶金」產業,近年因農村人口老化,傳承百餘年的產業也面臨式微危機,墾管處和港口社區合作導入新興的社區生態旅遊遊程,讓遊客重溫古樸的採製茶技藝,用素樸紙張包上茶葉,再用藺草綁起,蓋上百年老店鎮店的朱砂印,為老產業注入觀光新創意,成為頗夯的輕旅行遊程。
港口茶產區所在的滿州鄉港口村,位於墾丁國家公園東海岸,港口溪的下游,是依山傍海人口數百人的寧靜小農落;港口社區生態旅遊解說員楊秀蘭說,清朝光緒年間,派出恆春縣令的周有基愛喝茶,祖籍福建的茶農於是自武夷山攜回不同茶種,種植在滿州鄉,位於港口村的稱之港口茶,面答太平洋的港口茶,生長於避風向陽的丘陵地,種植海拔高度不到100公尺,是台灣海拔最低、也是最南端的產茶地,已有百餘年歷史。
她說,當地無雲霧帶,加上恆春半島陽光充足,照理說是不適合種茶的地方,但港口茶適應力強且耐乾旱,迎著鹹鹹的海風,「葉面厚、水份少、葉片有白色鹽霧」,成就特有先苦後甘的滋味,香醇回甘的口感;官方發現恆春半島茶葉以港口地區種的茶味最好,從此成為恆春半島名產,與洋蔥、瓊麻合稱「恆春三寶」;但隨著人口流失,年輕人接手意願低,近年也面臨式微危機,導入觀光活水,成為頗夯的遊程。
第五代的72歲茶農朱金成說,當時種的是雪犁種茶樹,其他茶農後來多改金萱種,因茶園面臨太平洋,茶葉受海霧影響,葉面吸收了鹽分,沖泡後帶有點「鹹味」是港口茶一大特色,雖然初嚐口感稍苦,但在喉中慢慢回甘且耐泡;他的茶園海拔僅60公尺,距海200公尺,恆春天熱,扦插無主根不易存活,他全部是撒種子發芽種的實生苗,壽命較長但收成需等近三年,應是全台唯一。
根據世界文物出版社出版的「茶事春秋」記載,周有基自福建安溪購烏龍、綠茶、紅心尾、雪犁,種於恆春赤牛嶺、滿州老佛山和港口,現只剩港口村產茶;朱金成說,早年賣的茶用牛皮紙包好,用藺草綁上,最後蓋上自家防偽的「雲發號商標」方印,後來被防潮的鐵罐、真空包取代,社區提議可讓客重溫該段歷史,遊客自己包好、蓋印帶回當紀念品,意外受到歡迎。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