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車禍不呆愣 高醫開辦「到院前創傷救命術」

衛生福利部公布109年的國人十大死因,事故傷害雖然已從十大死因的第六名降至第七名,仍造成近7千人死亡。高醫提升第一線消防現場緊急救護處置,今年更引進到院前創傷救命術課程(PHTLS)初階反應人員版本,教導民眾如何現場施救,而不是呆立一旁不知所措,期望將創傷照護普及化,降低死亡率。
高醫表示,這是全台第一場針對民眾訓練的「到院前創傷救命術初階反應人員課程」,邀請一般民眾參加,有30多人報名,包括高中職學生及校務人員。課程包括:呼吸及給氧;循環、出血及休克;頭部與脊椎創傷、快速評估外傷病人及簡易處置等講習,以及幫助病人安全移動及脊椎固定等情境演練,過程生動逼真。
高醫外傷及重症外科陳昭文主任表示,臺灣的救護車平均到達事發現場時間為6分鐘,與世界先進國家差不多,但因創傷造成的傷害死亡可能在2-3分鐘之內就發生,如果在事故現場的民眾能適時伸出援手,就有機會減少傷患的死亡,並改善預後狀況,因此安排此課程教導民眾學習基本的創傷照護技術,期使事故傷害死亡率降低。
高醫外傷及重症外科醫師唐貞綾表示,PHTLS的初階反應人員課程跟PHTLS課程一樣,都是由美國國家緊急救護技術員學會(NAEMT)規畫設計,參與的學員在測驗通過後,一樣可以領到由NAEMT核發的國際證照,差異僅在初階反應人員課程是專為沒有相關醫療基礎的民眾設計,較為簡明易學。高醫希望將基礎創傷照護概念推入民間,讓嚴重創傷患者的從受傷開始到送到醫院後到每個階段,都能有效溝通、相互協助。
參與課程的林姓高中生說,每天上、下學途經的路段常看到車禍,才想來報名參加,希望日後遇到車禍時,不再只是呆立一旁或是快速經過,而是可以盡一己之力幫助別人。上過課後了解,想幫助別人不能只靠滿腔熱血,還要能考量自身的安全和能力,才不會增加第一線救護人員困擾或造成病人傷害。
在國小當校護的劉姓學員表示,在課程學到最新的止血觀念、到現場環境的安全評估,以及第一反應者與救護人員間的溝通等,受益匪淺。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