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鄉山蘇的「綠色奇蹟」 剩葉透過科技「點石成金」

山蘇是屏東縣原民鄉的重要經濟作物,也被形容是「嬌貴的野菜」,因只吃15%的嫩芽,剩下老葉不丟棄或當堆肥;獅子鄉產量居全縣之冠,在屏東農工循環基地媒合下,工業技術研究院運用食品科技乾燥技術,將格外品或剩餘品轉換為好保存的原物料,為山蘇找到產值翻倍的機會;鄉公所今天舉辦山蘇文化節,在精油、香皂商品外,還融入麵條、蛋捲與麵包。
獅子鄉長周英傑說,山蘇是中低海拔山區作物,全鄉栽植面積近200公頃,年產量近百萬公斤,高居全屏東之冠,年產值達6300萬,是僅次愛文芒果的高價經濟作物,每台斤40在60元間,有機山蘇更高達70元;但山蘇只吃嫩芽,其餘85%不是丟棄或是當堆肥,農工循環基地協助轉換為好保存的原物料,跳脫只供食用刻板印象,更擴大應用,對山蘇產銷是一大突破,也是另類的「綠色奇蹟」。
他說,在原鄉部落,山蘇產業同樣面臨農村缺工的問題,雖然價好,但年青人返鄉投入意願低,且山蘇採收後保鮮很講究,需要投入人力,也間接增加了運輸成本,隨著老輩農民漸漸凋零,栽植面積近年稍有縮小,山蘇產業的未來讓人憂心;工研院台中分院成功開發山蘇乾燥原物料,賦予新的食用和使用方式,公所將透過技術移轉找合作廠商,讓產業升級,產值翻倍。
工研究中分院生質材料技術部經理簡全基說,山蘇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及磷、鉀、鋅、錳等微量元素,營養價值高,是對人體友善的蔬食,運用低溫保色乾燥技術,將格外品或剩餘品轉化為粉未狀原物料,保留山蘇所有的微量元素,融入麵條、蛋捲與麵包外,並開發精油、香皂等商品;運用農業科技協助農業升級轉型,落實農業循環經濟,是工研院努力的方向,未來更希望將初級加工產業留在地方,活絡地方經濟。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