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大老爺德政碑與高雄神社社號碑 高雄指定為一般古物

高雄市文化局召開古物審議會議通過,指定清代「索大老爺德政碑」與日治時期「高雄神社社號碑」為高雄市一般古物。索大老爺德政碑見證了台灣軍備與地方吏治史,地方仕紳與官場的互動關係及方式;從高雄神社社號碑,則可以看出高雄市在日治時代政經發展與重要性的提升。
高雄市文化局指出,高雄神社緣起於1910年成立的打狗金刀比羅神社,位於原高雄州高雄市壽町的壽山上,1920年、大正9年5月增祀能久親王,並改名打狗神社。同年12月,再更名為高雄神社。1928年、昭和3年的11月8日,神社遷至壽山的半山腰上。
1929年、昭和4年4月30日正式完工,舉行落成奉告祭。高雄神社於1931年提出社格昇格申請,1932年通過升格為「縣社」,並於1932年辦理「昇格祭」慶祝高雄神社升格。依據此碑背面銘刻文字,可知是由壽山周邊商人和氣滿壽太代表捐獻,所銘刻時間「昭和七年五月廿八日」也與昇格祭有關。
文局說,神社象徵日治時代官方以政治力控制民間宗教信仰的治理方式,高雄神社社號碑為現存少數能夠實證高雄神社存在的證據。日治時期於台灣建立神社,分為官社、諸社及無社格,而碑面銘刻「縣社」的社格屬諸社,僅次於官社,當時台灣官社僅有官幣大社(臺灣神社)及官幣中社(臺南神社),縣社的提昇,能夠看見高雄市在日治時代政經發展與重要性的提升。
「索大老爺德政碑」是清乾隆29年、1764年,鳳山縣闔邑仕紳、耆老所立德政碑,是頌揚台灣南路營參將索渾,記其治軍事蹟,宣揚德澤,以誌緬懷不忘之情。索渾是鑲白旗滿州人,乾隆26年被舉薦派任至鳳山縣治、也就是現在的今左營,任職臺灣南路營參將,掌理守衛軍務。
1764年4月索渾屆滿三年任期,即將離開鳳山縣,地方仕紳鄉耆為了感念他的德政,立了這塊碑。文化局表示,此碑能見證台灣軍備與地方吏治史,以及地方仕紳與官場的互動關係及方式,也能與地方志互相補充,深具史料價值。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