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多元處遇又超前部署 雄檢、橋檢與9家醫院攜手治毒

行政院去年修正毒品危害防制條例部分條文,想引進更多元醫療戒癮資源,給予吸毒者更適當處遇。高雄市轄內高雄地檢署、橋頭地檢署「超前部署」,擴大試辦社區處遇、醫療處遇;兩地檢署今天與市內9大醫院簽署合作備忘錄,未來將依毒品個案成癮輕重,評估分流處遇。
雄檢前年3月開始試推多元處遇方案,與高醫、國軍高雄總醫院、凱旋醫院、長庚醫院、慈惠醫院等醫療院所合作,由司法、醫療量表專業評估吸毒者成癮性輕重,重者到醫療端戒治,輕者在社區端接受社區教育課程、服義務勞務等;今天簽署備忘錄擴大試辦,8月起,橋檢、義大、高雄榮總、部立旗山及樂安醫院也納入多元處遇體系。
目前司法、醫療體系引入國外量表並逐步調整,吸毒者接受量表評估,若評估為高成癮風險,由醫院端安排6次勒戒療程;反之,若評估為低成癮風險,則回歸社區NGO,接受社區教育課程18堂和義務勞務40小時,課程結束後,戒癮者得再回醫院配合15天內3次驗尿,一旦被驗出毒品陽性反應,由檢察官決定是否撤銷緩起訴。
雄檢檢察長莊榮松表示,從前年至今年上半年為止,抓了2000多個販毒藥頭、1萬1000多個藥腳,藥頭入監獄矯正,但藥腳樣態多,有的是初犯、成癮問題小,有的毒癮已無法自拔,若全進醫院強制戒治,不見得最好,「有的輕犯反而在獄中學到更多惡習」,若都去醫療院所戒治,也恐沒讓醫療資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造成醫院負擔。
橋檢檢察長洪信旭表示,對抗毒品政策是長期抗戰,以前只要把吸毒者關進監獄就好,「但這是不是最有效的方法?」長期追蹤發現,吸食毒品前科者,後來常又捲入其他社會犯罪案件,可見隔離不是最有效方式;現在檢察機關有緩起訴後,戒癮方案更能逐步精緻化。
專辦毒品案件的雄檢檢察官陳筱茜透露,雄檢試推多元處遇已有一段時間,現委託學者幫忙分析統計報告,預計今年底對外開成果發表會,細談戒癮者再犯率、多元處遇成效等。雄檢、橋檢今天與毒防局、高雄市內9家醫院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象徵新團隊模式將展開。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