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台南安平德記洋行變「塗鴉洋行」?古蹟白牆竟現印章牆

台南市定古蹟、觀光景點德記洋行歷時1年修繕換展,今年以嶄新面貌與遊客相見,孰料才重新開放約2個月,古蹟內卻突出現一片片「印章牆」,竟是有遊客將文化局為此設計的5款限定印章,蓋在一旁的白牆上,令其他遊客傻眼,更納悶蓋成這樣相關單位都沒人發現。
對此,文化局回應,德記洋行今年4月剛重新開放,吸引許多遊客入館參觀,但場館人力資源有限,近期端午連假又湧入不少遊客,「印章牆」研判是大批遊客入場時所發生,工作人員約6月初發現後,已隨即聯繫匠師會勘評估受損情況,預計明天可進行修復。
德記洋行為1865年安平港開港通商後,由英商設立的貿易據點,也是當時安平的五大洋行之一,純白色外觀的洋式建築保留迄今,也成為遊客到台南必訪的景點之一,德記洋行在歷經時間歲月的洗禮,古蹟建築早有多處年久失修。
文化局向中央爭取經費,去年5月底閉館修繕,同時進行館內常設展更新,今年4月以「1865洋潮來襲—回望商貿安平的黃金年代」為主題重新開幕,更設置5款限定印章提供遊客收集,沒想到有遊客卻將印章蓋在一旁白牆上,導致古蹟建築形成一片印章牆,令其他遊客傻眼。
有遊客直喊「素養太差、作法低級」,心疼古蹟牆面被印章顏料蓋的到處都是,也有遊客納悶,「印章都被蓋成一片牆了,應該不是1、2天所造成,相關單位怎麼都沒人發現?」;記者實際走訪發現,5處集章點都遭不當使用,不僅展桌、牆面,甚至是窗框等非指定區域,都有明顯汙損。
文化局說明,本次受損的白灰牆面,是由傳統匠師在今年初修復維護,雖經初步檢視,確認汙損屬表面印跡,未滲透至中底塗層,古蹟結構也未受損,但仍須仰賴專業人員以傳統工法進行清潔與修補,過程繁複費時,足見古蹟保存的難度與脆弱性。
文化局強調,古蹟非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世代共同的記憶資產,需仰賴全民一同維護,為避免類似情況重演,後續已強化現場管理,並在各集章點增設告示牌,明確標示正確使用方式,提醒民眾集章應蓋於指定位置,切勿任意塗印於展場設施或牆面。
台南古蹟遭破壞事件已非首例,祀典武廟、大南門碑林、西市場等都曾發生遭民眾塗鴉、潑灑不明液體、以及玻璃破碎等,引起社會關注及文史工作者譴責;除了民眾對古蹟及觀展的公民素養仍須再教育外,以文化古都著稱的台南市政府,對於古蹟維護更應檢討、提升敏感度。
文化局也呼籲,遊客應尊重展覽空間、遵守參觀禮儀,唯有全民共同守護,才能讓珍貴的歷史古蹟永續傳承,並持續提供優質而有深度的文化體驗。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