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救援遇水庫放水致1民眾、3警消命危?翡翠水庫管理局發聲澄清

嘉大攜手社區守護諸羅樹蛙 也為食農教育鋪路

林彥伯說明荔枝與龍眼葉片的不同。圖/嘉義大學提供
林彥伯說明荔枝與龍眼葉片的不同。圖/嘉義大學提供

嘉義市新店社區是嘉義市極少數諸羅樹蛙的棲息地,為推動食農教育及環境永續,守護台灣特有種諸羅樹蛙,嘉義大學植物醫學系助理教授林彥伯與景觀學系助理教授陳佩君師生攜手社區發展協會進行「綠意守護者」活動,為食農教育及環境永續貢獻心力。

諸羅樹蛙(俗稱雨怪或青腰仔)為台灣特有種,是農業部公告的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分布在雲嘉南地區溪流周邊的竹林、果園及農田低窪積水處,嘉義地區的嘉義市及嘉義縣大林、民雄、梅山、竹崎等地均有棲息地。諸羅樹蛙棲息地與農地有高度的依存關係,近年來因農村產業結構及土地使用型態改變,其生存場域受到嚴重威脅,因此如何鼓勵農民持續種植果樹及竹筍等農作物,營造一個能同時滿足「農業生產」與「蛙類生存」的經營環境,為諸羅樹蛙保育的重要課題。

新店社區遍植龍眼、荔枝等果樹,長久以來堅持以有機方式栽種各式蔬果及香草,無汙染的果園及農地環境正是諸羅樹蛙的良好棲息地。林彥伯師生當日至新店社區發展協會與民眾交流,宣導食農教育及環境永續,也一窺諸羅樹蛙在龍眼樹下的秘密家園,並提供各種對於諸羅樹蛙生態環境友善的作物保護建議,共同守護諸羅樹蛙。

嘉大師生於現場為民眾解說荔枝及龍眼的病蟲害,同時也幫助民眾診斷、鑑定各類作物病蟲害,並就適用於有機栽培之作物病蟲害管理方法進行討論與交流。林彥伯也攜帶顯微鏡及性費洛蒙陷阱等多種採集與觀察工具至現場,讓民眾詳細觀察荔枝、龍眼的大害蟲–荔枝細蛾(蒂頭蟲)成蟲的外觀。民眾對於顯微鏡中顯示之細蛾翅膀結構興致盎然,也更加了解嘉大培育植物診療師專業人才之重要性與貢獻。

嘉大執行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妙手虫森2.0 Revive!永續環境健康帶回「嘉」,將持續深入嘉義各社區與學校,攜手社區發展協會及教師社群推動「綠意守護者」活動,向社會大眾宣導並推廣食農教育與環境永續的重要性,以嘉大的農學專業服務社會,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嘉大植醫系助理教授林彥伯講解作物害蟲診斷鑑定。圖/嘉義大學提供
嘉大植醫系助理教授林彥伯講解作物害蟲診斷鑑定。圖/嘉義大學提供
嘉大USR計畫「綠意守護者」活動在嘉義市諸羅樹蛙棲息地新店社區舉辦。圖/嘉義大學提供
嘉大USR計畫「綠意守護者」活動在嘉義市諸羅樹蛙棲息地新店社區舉辦。圖/嘉義大學提供
嘉大植物醫學系助理教授林彥伯攜手社區推動環境永續守護諸羅樹蛙。圖/嘉義大學提供
嘉大植物醫學系助理教授林彥伯攜手社區推動環境永續守護諸羅樹蛙。圖/嘉義大學提供
嘉大植醫系研究生協助民眾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蛾陷阱。圖/嘉義大學提供
嘉大植醫系研究生協助民眾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蛾陷阱。圖/嘉義大學提供

嘉義 樹蛙 食農教育

延伸閱讀

台灣有「蕨類王國」之稱 舉辦蕨類繁殖技術工作坊受歡迎

YouBike進駐都市原民社區 三峽原民文化園區租賃站今啟用

屏東輔導可可業者打造部落可可村 推動食農教育

養生健康風潮 退休嘉大校長、耐斯集團二代媳婦各創花生、茶飲品牌

相關新聞

淹怕了!台南補助裝設防水閘門申請踴躍 預算已用光?市府說明

去年凱米颱風重創台南大新營地區,造成嚴重淹水,市府今年針對災區推出防水閘門補助專案,編列350萬元經費,但補助開跑至今已...

嘉市全民防衛演習 17日起小雅路口、蘭潭淨水廠彈性管制3天

嘉義市警方將於6月17、18、19日下午1點至4點進行全民防衛演習,期間於小雅路蘭潭淨水廠、小雅路、環潭公路口等路段實施...

台南醫院「一床難求」?議員曝喬病床喬到人都走了還沒等到

台南市議會今針對衛生局進行業務報告與質詢,國民黨團多位議員關切護理人力短缺導致醫院關床潮,點出台南醫療現況「一床難求」情...

公園遊戲場遊玩突天降鐵條險砸人 南市工務局:將依法開罰建案

台南東區精忠公園號稱南台灣首座軍事風特色遊戲場,上月底啟用後就成為親子遊憩的熱門景點,孰料,有家長近期帶孩童前往公園玩,...

台南新路命名有「青森」「弘前」挨批「輕生黃泉」不吉

台南市府斥資10億開發南區喜樹灣裡重劃區,4條新路以日本與澳洲姊妹市為名,包括「青森」、「弘前」、「那珂」、「黃金海岸」...

南科周邊公車不足成交通孤島 市府:年底啟動小黃公車

因應南科持續擴張,台南市善化、安定地區人口激增,交通需求隨之暴增,台南市副議長林志展今天上午在市議會質詢指出,當地通勤與...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