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師生營造台江內海楝樹綠道 黑面琵鷺覓食為伴

台南社大台江分校為推動台江環村綠道,營造散步運動的友善人行空間,親師生22日協助市府在海尾路補植楝樹,一旁還有覓食中的黑面琵鷺相伴。此時楝樹紫色小花正盛開,清香撲鼻,志工希望持續綠化,成為最美的楝樹綠道,營造台江內海歷史現場。
台江分校表示,為協助旅行者走進台江歷史及文化路徑,分校師生持續營造台江環村綠道,協助市政府在春分後,於海尾路補植環村綠道楝樹、烏桕樹,希望讓台江十六寮村村有綠道,成為在地友善高齡及親子的散步運動路線。
海尾路環村綠道,穿越台江內海百年魚塭歷史現場,接連山海圳國家綠道,沿途兩側魚塭一到秋冬就是黑面琶鷺覓食熱區,以及鸕鶿群集的棲息區,沿著海尾路綠道向東望,還可以望見玉山日出,旅行者可以飽覽台江四百年來的歷史及生態之美,可說是旅行者探訪台江十六寮歷史及生態的旅遊秘徑。
已當阿公的吳銘福有感而發,環境變好,人也會變得更健康,很高興和在地青年、小孩,一起來海尾路種樹,同時整理行道樹支架,期待這些樹能夠照顧好,營造內海歷史現場。
台江綠道志工隊長吳瓊桃表示,海尾路環村綠道的楝樹,開著紫花很美很香,附近魚塭還有黑面琵鷺來覓食,很適合祖孫三代來散步。建議能夠在綠道上增設幾張椅子,以利阿公阿嬤走累了可以坐著休息賞鳥。
為保育台江內海藍綠網絡生態,台江分校跟著河流班及民俗文化研究社,持續監測排水線古港道環境,踏溯台江內海古港道及歷史現場,調查百年文化路徑,倡議公私協力,種樹築道,以微型公共藝術,營造台江十六寮歷史現場。
台江分校執行長吳茂成說,昨天種樹時同時運用台灣堡圖數位地圖,協助志工師生看見海尾路在一百年前的溼地魚塭地景,大家對照台灣堡圖才發現兩旁潮溝,在一百年前就存在,也藉此喚醒台江歷史生態記憶。種樹過程中,有一群尚末北返的黑面琶鷺也飛來海尾路魚塭覓食,大家近距離賞鳥,是最大享受。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