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賺碳權 台南廢魚塭將試驗
紅樹林的碳儲存能力是所有藍碳中最高,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與產學界昨簽夥伴關係備忘錄,選定安南區城西廢棄魚塭地種3千棵紅樹林,成國內首件紅樹林複合負碳技術研發與碳權開發計畫,未來視溫室氣體排放變化等成果,推廣至雲嘉南地區。
能儲存溫室氣體的沿海植被即藍碳,包括紅樹林、海草床、鹽沼,固碳能力大於森林;目前全世界約1.2億人靠紅樹林維生,紅樹林除減碳外有氣候調節、生物多樣性、觀光等功能,每公頃創造180萬元的價值。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長謝偉松、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幸助、台灣大哥大副總經理劉麗惠簽備忘錄,國家公園署代理署長陳貞蓉見證。此計畫實驗3年投入約4500萬元,地點位於安南區城西,面積2.7公頃,其中種紅樹林(欖李、五梨跤)1公頃,0.8公頃採自然方式生長、0.2公頃施肥,並以對面現有紅樹林為自然對照組,過程中監測溫室氣體排放,算出碳匯量,形成範例技術。
林幸助解釋,原本是國科會核定補助,只研究、沒有種植紅樹林,進一步結合展開紅樹林複合式養殖模式負碳技術研發與碳權開發計畫,參與成員15人,盼這方式持續運用在雲嘉南等西南沿海鹽田、魚塭濕地,以及推廣到有紅樹林的國家,除了減碳,增加碳匯,也希望活化西南沿海廢棄魚塭、鹽田。
此外,明年將開徵碳費,為協助產業界快速獲取碳足跡驗證,雲林科技大學獲國科會、縣府等支持建立智慧農業「一驗多證」平台;校方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副教授袁明鑑說,企業或工廠可透過平台同步建立產銷履歷、溫室氣體排放、碳足跡相關資料,再透過數位化AI系統整合產出成果報告,經第3方查證通過,可一次取得多項證書。
3家企業參加一驗多證的計畫,順利取得產銷履歷,昨天成果展,立瑞畜產董事長王雅慧表示,以前業者必須準備多項資料,針對不同項目自行送件,有時光寫計畫就如同瞎子摸象,如今目標明確,且將資料系統化送審,省時又省力。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