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
0:00
東山再起...老師傅闊別半百載再建「竹籠茨」盼傳統工藝向下傳承
「竹籠茨」為傳統建築工法,以竹管為骨架、茅草作為屋頂,不過隨著時間演變,現今多為鋼筋混凝土取代此工法,也鮮少有人會此項建築工法。而台南左鎮區台20線旁的一處遮陽棚,當地高齡85歲的竹藝師李天生闊別近50年,受人委託建造10坪大竹籠茨,預計4月交屋。他說雖純手工打造耗時,但能讓更多人重視此項工藝,愈做愈有活力。
李天生說,12歲便接觸竹籠茨工法,回想起初接觸原因,是因山區居民建屋時,都會互相幫助一起搭建竹屋,並沒有向誰「拜師學藝」,每一位鄰居都是老師,讓他能夠做中學。而這期間也對竹編藝術品產生濃厚興趣,看著鄰居們的竹籠,便自己邊看邊編織,久了之後技術純熟,目前竹編手藝仍持續製作,傳承技藝。
而隨著時代演進,竹籠茨也漸漸被鋼筋水泥取代,漸漸地也愈來愈少人有建竹屋的需求。李天生說,過去也投身成為泥水師傅,從事建築業。不過近年來大眾對於竹編、竹籠茨這些傳統工藝漸漸重視,才有更多相關委託之作。近來更是闊別半百載,受託製造竹籠茨。李天生說,這此屋是林姓藝術師委託建造,希望打造10坪大的竹籠茨,希望民眾們能夠知曉這項傳統工藝之美。
不過李天生近50年未接觸竹籠茨建造,這是可說是「東山再起」,不過他也坦言,久未製造,所以剛起步時會比較慢。不過逐漸上手後,過往建造的回憶就湧入腦海。李天生邊做邊說,做竹籠茨與現在建築最不一樣的就是「一步一步要穩扎穩打」,強調慢工出細活,如將竹筒穿洞、茅草成堆一綑一綑綁緊作為屋頂,甚至榫接都相當費事,不過做出來的房屋相當穩固。
李天生笑著說,雖然純手工打造相當耗費工夫,不過這也可以讓更多人知道這項傳統工藝之美,愈做愈有活力。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