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代表團無法參與川普就職典禮仍訪美 國民黨決定關鍵曝光

114學測首日登場!理組迎戰 數學A、自然科解答一次看

下周兩波東北季風先乾後濕 過年前還有一波更強冷空氣

嘉義東石蚵產業亮起來 牡蠣殼的「鍍金」術

嘉義縣東石鄉有外傘頂洲屏障,是台灣最大的牡蠣產地。圖為浮筏式的牡蠣養殖方式。
嘉義縣東石鄉有外傘頂洲屏障,是台灣最大的牡蠣產地。圖為浮筏式的牡蠣養殖方式。

【圖/文.台灣光華雜誌】

在台灣,牡蠣養殖的歷史超過300年,養活西南沿海許多居民,尤其是嘉義縣東石鄉,養蚵聞名全台,產量也居全台之冠。以往廢蚵殼是政府與地方頭痛的問題,如今產官學聯手,將廢蚵殼升級為工業用途,創造百倍的經濟效益,讓東石小鎮因循環經濟而亮起來。

夏日一早,我們配合退潮時間,來到全台牡蠣最大的產地——東石鄉,跟著陳長花和她的公公黃長利前往沿海的壽島採牡蠣。黃長利騎的鐵牛車發出「噗、噗、噗」聲,在海風相伴的蚵田旁小路上顛簸前行,格外引人注意。他的蚵田鄰路,鐵牛車先暫停在水泥地,接著換乘竹筏,撐篙划到蚵架旁,然後逐一解開綁在架上的蚵串,開始採蚵。當蚵串被從水裡拉出水面時,嘩啦嘩啦的水聲相當清脆悅耳。就這樣反覆的解繩、拉蚵,一採就是三小時。

養蚵人家就地在蚵田裡,以人力淘去牡蠣殼上的藻類及泥土等附著物。
養蚵人家就地在蚵田裡,以人力淘去牡蠣殼上的藻類及泥土等附著物。

採蚵,夏天「無位覕」,冬天海風狂

採足了當天所需的牡蠣,他們將竹筏駛回淺灘,黃長利就地用鐵橇敲開結塊的蚵串,陳長花則將牡蠣放進竹簍,再整簍放進水裡搖掉蚵殼上的藻類及底泥等附著物,「我們養殖的面積不大,送洗蚵場來回太費時,且不合成本,乾脆自己洗。」陳長花振動著雙臂、搖晃著蚵簍,一邊解釋為何要這麼費力的洗蚵。就這樣一簍一簍地洗,最後才滿載著牡蠣回家剖蚵、包裝、出貨。

這還只是養蚵的一半工序,還有前置的串蚵殼、放蚵串、育蚵苗,皆是人工作業,令人憶起歌手伍佰的台語歌曲〈東石〉,道出酷暑、寒冬採蚵的辛勞:

我徛在這個無位通覕攏是黑沙的海邊,

對面的日頭照著一條一條銀色的海水,

生狂的風將阮的頭毛拍結規身軀黏黐黐,

遠遠的所在浮著鹹鹹氣味規排的蚵棚……

這一趟,讓我們認識一顆5、60公克的庶民美食——蚵仔,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竟是如此的繁複與艱辛。

「白水湖蚵學家」女主人陳長花,將自家轉型為蚵仔觀光休閒體驗場所,傳播蚵知識。
「白水湖蚵學家」女主人陳長花,將自家轉型為蚵仔觀光休閒體驗場所,傳播蚵知識。

牡蠣養殖的「蚵學傳播」

陳長花與先生黃飛龍原本在北部工作,金融海嘯時回到東石接下養蚵家業,兩人創立「白水湖蚵學家」品牌,將自家轉型為蚵仔觀光休閒體驗場所,透過「蚵田巡禮」、牡蠣生態解說,以及鑽蚵殼、串蚵殼、剖蚵、烤蚵等體驗課程,散播蚵知識。

「我們想讓遊客認識蚵的養殖產業,也認識東石。」陳長花說起推廣蚵學知識的最大收獲:「很多人不敢吃蚵,覺得有腥味、肚子軟軟的,但是來到我們這裡就敢吃了,因為沒有腥味、肚子沒有軟軟的。」

多數蚵農的蚵架相當密集,但「蚵學家」採低密度養殖,蚵架間距寬敞,蚵串長度是一般養殖戶的一半,讓牡蠣有充足的食物可吃,此外,一般養殖的牡蠣約六個月至一年採收,「蚵學家」的牡蠣則是養了二至三年的「老蚵」,大小堪比生蠔。陳長花說,這樣養出來的蚵,口感較Q、無腥味,但剖起蚵來也較費力。

去年,「蚵學家」獲嘉義縣府補助建置冷房剖蚵,並以保冷容器盛裝蚵肉,維持肉質鮮度,另也設置剖蚵工作桌台,不用再弓著身子窩在小椅凳上剖蚵,陳長花笑稱說:「剖蚵環境直奔六星級。」

東石漁港轉型為觀光漁港,已是熱門的散步、觀海景的場所。
東石漁港轉型為觀光漁港,已是熱門的散步、觀海景的場所。

養殖道地的海味

牡蠣(屬於牡蠣科,Ostreidae)俗稱蠔,台灣又稱蚵仔,是常見的庶民美食,舉凡蚵仔麵線、加了雞蛋的蚵仔煎,都是營養豐富又常見的小吃。曾任嘉義區漁會總幹事的東石鄉鄉長林俊雄說,台灣採傳統養殖才養得出口感甚佳且海味十足的牡蠣。

在台灣,牡蠣是西部沿海重要的養殖水產,養殖區域主要分佈在嘉義縣、雲林縣、彰化縣、台南市及離島的澎湖沿海。根據漁業署資料,台灣蚵仔的年產量最高達三萬公噸,近年年產量約為1.8萬公噸,總產值約39億元,嘉義產在東石、布袋,又以東石最多。嘉義蚵年產量包辦了8,521公噸(佔全國47%)、產值高達15億元,產量及產值皆居全國之冠。

台灣的牡蠣品種,經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台灣海洋大學與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生命條碼(DNA barcoding)的分子生物技術,發現皆為「葡萄牙牡蠣(Magallana angulata)」,可能在16世紀大航海時代由葡萄牙船隊帶回歐洲,在較為溫暖的伊比利亞半島西南部海域拓殖,因此台灣很可能就是葡萄牙牡蠣的原鄉。

牡蠣棲息在潮間帶及淺海的岩礁海底,以濾食浮游生物為食,蚵農會選擇較大且完整的殼,用繩線將殼串在一起,然後一排排垂吊在海中,做為蚵苗生長的附著物。台灣的養殖方式依海水深淺分為平掛式、棚架式、浮筏式及延繩浮筒式,每年四到十月是牡蠣最肥美的季節,尤以中秋節前後烤肉聚會的需求量更大。在蚵鄉,常見「青蚵仔嫂」聚集在蚵寮剖蚵,廢棄蚵殼山常是當地的地景藝術。

林俊雄說,養蚵最怕西南氣流、颱風等風浪,東石外海有外傘頂洲當天然屏障,且嘉義沒有大型工業區,水質優,水中的浮游生物特別豐富,使得東石的牡蠣養殖特別發達,出產的蚵仔肥美碩大,煮湯的湯頭呈現乳白色,又稱「牛奶蚵」。

目前嘉義的牡蠣養殖海域分為46個養殖區,平掛式有750公頃,浮掛式有一萬棚。在蚵田可見許多用竹子綁成的蚵棚,每組蚵棚插上竹竿,竿頂有不同的旗幟或標誌,這可是各家蚵棚的「門牌」,這樣蚵農才不會跑錯棚。

也因為是養蚵重鎮,剖蚵幾乎是東石鄉的「全民運動」。林俊雄說,不要小看那支「蚵鋟(tshím)(剖蚵刀)」,「有居民告訴我,一支『蚵鋟』就可以養一口灶的人」,尤其在產地,開蚵一天賺一、兩千元跑不掉。

在東石,蚵產季時每十戶就有六、七戶在剖蚵,除了「青蚵仔嫂」,許多學童也因成長環境而練就成「剖蚵高手」,東石國小每年舉辦剖蚵比賽,優勝者還可代表學校參加嘉義區漁會在東石漁市場舉辦的剖蚵競賽。因蚵的產值大,近年東石漁人碼頭週邊還發展出「烤蚵一條街」,烤蚵店如雨後春筍般開張,吸引各地觀光客前來捧場。

近年進口蚵的數量漸增,嘉義縣政府也致力提升國產蚵的競爭力,縣府農業處漁業科科長張建成說,縣府積極輔導蚵農導入溯源制度,在商品張貼農產品生產追溯條碼(QR-Code),提升東石蚵的信賴感。另外,傳統剖蚵環境簡陋、悶熱、髒亂,縣府協助改造5處剖蚵示範場域,在密閉的場域可以維持冷房溫度,設置保冷容器盛裝蚵肉,維持鮮蚵品質,打造東石蚵的優質品牌。目前嘉義縣府也納管浮筏式蚵棚,推動蚵棚回收,降低牡蠣養殖對環境的衝擊。

東石鄉牡蠣產量大,近年推動蚵繩回收再利用,為環保盡心力。
東石鄉牡蠣產量大,近年推動蚵繩回收再利用,為環保盡心力。

廢棄蚵殼翻轉小鎮前景

東石牡蠣產值大,名氣響亮,因此發展出一條龍的產銷模式,境內有全台最大的洗蚵場,其他產地的蚵農也將牡蠣送往東石洗蚵、剖蚵、銷售,使得東石牡蠣產值更高,相對的也擁有全台最多廢棄蚵殼,每年約有九萬噸無處去化。

嘉義縣環保局長張輝川說,以往廢棄蚵殼遭隨意堆置,蚵殼上殘留的蚵肉、貝柱,經過日曬雨淋產生惡臭,吸引蚊蠅,成為亂源,且僅少數蚵殼被送進工廠鍛燒,做為農用的肥料或飼料,其餘堆置在空地上、家戶前或水邊,空氣中常瀰漫著腥味,影響居住品質。

數年前,環保署、嘉義縣政府、台糖及產業界通力合作,先解決蚵殼堆置問題,接著協助廢棄蚵殼從農業用途提升至工業用途,廢棄蚵殼「鍍金」後,也為台灣循環經濟產業寫下新頁。

首先,是解決了百年來廢蚵殼的環境沉痾。嘉義縣政府獲得東石最大規模民間洗蚵廠季津公司老闆戴森泰的支持,將私地興建為符合環保法規的暫存場,從場地的整地、鋪設防水層、加設圍欄等,避免蚵殼二度污染環境。張輝川說,合格的蚵殼堆置場還可打造成東石特色觀光基地,帶動旅遊業發展。

另外,台糖在台南永康建置全台第一座新式「牡蠣殼加工廠」,每年可處理約五萬公噸的牡蠣殼,將之製成四萬公噸的碳酸鈣,再提供廠商製造商品。台糖生物科技事業部執行長孫鈴明說,這座牡蠣加工廠還設有三套環保集塵設備,製程中產生的粉塵收集後做為土質改良劑使用,全廠可以達到「零汙染」、「零廢棄」的目標,落實循環經濟的新典範。

由於牡蠣殼會因養殖方式、養殖時間長短而有不同的品質,台糖製造的牡蠣殼粉也予以標準化,另可客製化不同粒徑大小的蚵殼粉,提供客戶多元應用。

台糖興建新式的牡蠣殼加工廠,用於粉碎研磨蚵殼,製成的蚵粉可供工業級再利用,大大提升蚵殼的附加價值。
台糖興建新式的牡蠣殼加工廠,用於粉碎研磨蚵殼,製成的蚵粉可供工業級再利用,大大提升蚵殼的附加價值。

蚵殼粉的多元利用

台糖也向我們展示以牡蠣殼粉為原料製成的再製品,包括將牡蠣殼粉混合皂液製成洗手皂,可以去除腥味。台塑則是研發抗菌功能的牡蠣殼粉,再結合塑膠原料,開發抗菌塑膠複合材料,製作塑膠用品。

德成鞋業旗下的「母子鱷魚牌拖鞋」,就是使用台塑的抗菌牡蠣殼粉,開發能穿著跑步的夾腳Y字拖鞋,台灣超馬好手羅維銘換穿這雙Y字拖成功征戰馬拉松賽事,讓這雙MIT品牌「母子鱷魚」拖鞋一炮而紅。頡欣機械有限公司與成功大學合作,將牡蠣殼粉添加至水泥漿體中,製出類水泥結構體,不僅耐壓程度不亞於純水泥製品,且質輕、比熱低,可望成為環保建材。

環塑科技有限公司將牡蠣殼粉添加在塑木中,塑木不僅維持耐壓耐磨度,且具有強韌耐腐蝕性,有利維持設施完善。也有業者燒製瓷杯時添加牡蠣殼粉,做為高溫釉的助熔劑,製成品猶如宋代汝窯燒製的茶杯,其網狀的冰裂紋更具特色。也有業者用於紡紗、織成布,為蚵殼找到另一片天。

張輝川說,蚵殼做為飼料或土壤改良劑,每噸約創造兩萬元的經濟效益,若是用於再製高機能抗菌鞋,每噸產值高達新台幣98萬元,可以提高再利用的效益。未來縣府還將致力廢棄漁網、蚵繩回收,再創循環經濟。

東石鄉因牡蠣而生,也曾因牡蠣殼飽受環境之苦。如今這座小漁村因為蚵殼循環再利用,而走在全球趨勢的浪頭上。這也證明傳統漁村,只要有心,也能夠成為邁向循環經濟的時代先鋒。

餐桌上千奇百怪的海鮮,蘊含著風土及人文的匯合。 (蘇俐穎攝,蕭郢岑設計)
餐桌上千奇百怪的海鮮,蘊含著風土及人文的匯合。 (蘇俐穎攝,蕭郢岑設計)

延伸閱讀

前法官轉律師被指定任國民參審辯護人 嘉義法院:非貶抑其他律師

嘉義牡蠣減產5成 中秋節帶殼牡蠣恐缺貨

伸手就拿得到…政府強力執法禁上船 200台斤牡蠣全死光

海葵颱風來勢洶洶!台南沿海嚴陣以待 北門漁民搶收牡蠣

相關新聞

綠色印度 智慧製造 東元電機的先發優勢

印度政府推出「綠色印度」政策,目標是2030年公務與商務用車全面電動化。全球第三大、台灣第一大馬達供應商東元集團,靠著技術優勢與絕佳人脈,拿到印度電動車用動力系統(powertrain)5.5萬套的大訂單。

部落泡湯野趣 芃芃溫泉與原式生活

被網友譽為最親民野溪溫泉的「芃芃溫泉」,位於宜蘭縣大同鄉英士村,停妥車,只要徒步15分鐘即可抵達這處水質清透、坐擁翠綠山巒與秘境瀑布的溫泉。而世居於此的泰雅族人,也與芃芃溪相互依存,邀請大家來吃獵人飯包、體驗原民工藝、住一住獵人的家。

終年22℃的包覆 冷泉之鄉──蘇澳

夏天消暑,可以跳進冷泉,冬季寒流,也可以泡冷泉。把身體浸在終年年均溫22℃的冷泉水中,靜待片刻不動,身體開始有溫熱感,一顆顆的氣泡覆滿皮膚,這被形容像泡在汽水裡的感覺,你經歷過了沒?

綠島之湯─朝日溫泉 徜徉在大海、日出與星空下

溫泉,是自然與人文的薈萃。據地質學家研究,海邊的溫泉不算罕見,但能結合溫泉文化的,卻是少有。台灣受日本影響,同樣是溫泉文化興盛的國家,也讓綠島開發出獨樹一格的海底溫泉,與日本九州、義大利西西里齊名。

百年溫泉旅遊勝地 在北投泡一個滿載歷史的湯

北投溫泉作為台灣溫泉旅遊的濫觴,自日治時期即有台灣第一泉之稱,近年還被《米其林台灣綠色指南》推薦為三星景點,至今仍是國際觀光熱點。北投擁有全球唯二的含鐳青磺泉,溫泉泉質種類豐富,因應溫泉而起的那卡西、酒家菜文化,更增添人文色彩。

台灣米酒說 酒香縈繞的日常

米酒,是台灣料理中幽微的底蘊,也是台灣人離鄉背井時揮之不去的鄉愁。在台灣,米酒入得了廚房,出得入廳堂,從餐桌到生活,從出生到死亡,縈繞周身。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