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水水人文夢16年!生態水環境典範、嘉義忘憂森林推手楊清樑車禍遽逝

嘉義縣太保市魚寮遺址旁道將圳落羽杉美景,被稱譽「忘憂森林」,幕後推手、72歲嘉義道將圳文化學會理事長楊清樑,上月車禍遽逝,親友震驚哀痛,楊清樑是生態水環境典範人物,他的好友、台師大教授方偉達說,楊理事長在人間留下「仙境」,卻去了「天上」。
楊清樑的兒子楊惟然說,父親除夕出家門遭車子撞擊,傷重不治,父親突然離世,家人難以接受,遵照父親生前低調行事做風,9日舉行告別式,只通知親友參加,懇辭奠儀、花圈、花籃,父親直到離開的前一天,仍在籌劃年後要為水環境推動的工作。
方偉達臉書貼文哀悼說,「當我們在民間做了很多年!感覺到失落困頓時候。楊理事長總是我的一種強心劑。他認識很多政府要員,推動了很多生態工法,都是我們一直想要帶國際友人到台灣看的一種地方營造案例。但是楊理事長在人間留下「仙境」,卻去了「天上」。我淚眼閃閃!」
太保市魚寮遺址旁的道將圳,經楊清樑與在地居民打拚16年,公私協力營造,變成美麗水環境,他要把灌溉水找回來「圓水水人文夢!」楊清樑生前說,「我按老祖宗水文治水」,為重現道將圳水文,用生態工法施以緩坡、築堰、養水並長時間管理林相,說服台糖造林,按古圳水文挖水道,岸邊種樹造林,樹大成林涵養水源。
他以魚寮水環境成功模式,帶居民擴大營造「黃厝港中排」水環境,將上下游各延伸400多公尺營造為濕地,第五河川局與縣府支持,以應急工程挖出道將圳水文,銜接新埤大排,每隔150公尺設攔水壩調節水量,邊坡種落羽杉、烏臼、水社柳、台灣魚木等樹種,若能以此模式套用至周邊平原水系,改善嘉義平原水問題是他生前最希望看見的。
「老天給我們水充足,我們只用20%,其他都流入大海」,楊清樑說,留不住水是藉口,為留下水,他逐步還原古圳水文綠帶濕地,一路走來獲公私部門及社區人士支持,他說,水文乾淨漂亮,聚落變好,自然產生好文化。
楊清樑20多年前從事木材生意,有感於嘉義公園日治時期拱橋拆除,引發公民團體抗爭,為保留古圳,出錢出力營造道將圳水環境,道將圳是清朝開鑿大型水利工程,至今逾300年,是早期嘉義平原主要灌溉渠道,流經嘉縣市,往南流入八掌溪,往西流入太保新埤大排,他在2020、2021年促成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到魚寮舉辦露天音樂會。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