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林內寶隆公園超級變變變! 5座地景藝術10月亮相

雲林林內寶隆紙廠遺跡曾因閒置多年荒煙漫草、人煙稀少成為治安死角,縣府與鄉公所清疏環境,委外維護管理後今已變成著名旅遊景點,不過民眾反映動線及在地特色不明,縣府城鄉發展處今邀設計團隊帶領術家駐村,打造地景藝術裝置,預計9月完工,呈現全新公園。
林內寶隆紙廠遺跡有百年歷史,縣長張麗善說,這裡也曾是日治時代林內庄行政中心,但一切停止運作後,充斥著斷垣殘壁的建築,嚴重影響市容,寶隆公司2010年申辦「雲林縣林內新興自辦市地重畫」,原有紙廠核心生產區變成公園,保留風車、水塔、紙漿槽、螺旋回水道及舊有廠房鋼構架。
寶隆公園腹地達3公頃,不少當地人白天、夜晚會到此散步,假日更有大批遊客悠遊打卡,使用率高卻也浮現動線及造景不足等問題。張麗善說,考量林內有台灣獼猴、紫斑蝶、八色鳥等重要生態資源,此次推動生態地景藝術創作,朝永續經營目標發展。
城鄉發展處長林長造表示,該計畫總經費800萬元,由獲獎無數的水牛設計部落,引領張和民、任大賢、黃蘭雅、陳宣誠,及芃芓藝術蔡佳吟、黃啟軒等5組藝術家,駐村打造「舞猴」、「鹿與蝶」、「翩翩」、「森徑間」、「好多好多蟲蟲」等裝置藝術。
水牛設計部落創辦人呂耀中說,林內鄉有歷史文化資產、生態保育資源,一般人以為當地只有紫斑蝶,藉機整合生態文化地景,將生態鏈串接在公園內,希望透過藝術創作,帶來在地知識與觀光效益。
藝術家黃蘭雅說明,「翩翩」以AR擴增實境技術,在充滿綠色植物的紙漿槽上,重現紫斑蝶群翩翩飛舞意象,穿梭虛實間,遊客參觀時,用手機程式instagram、Facebook即能沈浸在充滿蝶舞的環境中。
另「舞猴」把住在山林間的猴子帶到公園裡,與紫斑蝶一起嬉戲,是藝術家張和民利用土與稻梗創作的環保作品,其中添加防水膠延長作品壽命;任大賢創作的「鹿與蝶」使用不鏽鋼材,打造一對高5公尺的白色梅花鹿,表現人與自然間的互動關係,寓教於樂。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