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復育螢火蟲困難重重始終沒放棄 今年看到成果

南科管理局5年前開始在台南科學園區嘗試復育螢火蟲,兩年前委外復育,終於「漸入佳境」,今年野放兩千多隻,至今約有80到100隻孵化,成功率接近5%,較往年多。據稱台積電南科廠區螢火蟲非常多,但一般民眾想參觀「比登天還難」,因為要進入台積電廠區難度超高。連主管官員都關卡重重。
台南科學園區早年開發前隨處可見螢火蟲,周遭開發以後幾乎消失殆盡。南科管理局編列預算在南科霞客湖旁保育區復育螢火蟲、要營造螢火蟲棲息環境,起初因經驗不足、螢火蟲沒東西吃幾乎都死光;前年委外復育,又碰上「世紀難得一見乾旱」,螢火蟲棲地一片荒蕪、去年據稱有小螢火蟲孵化,不過數量僅個位數。
附近居民也說,曾在園區環湖步道發現一兩隻螢火蟲,不過真不知道那隻螢火蟲是怎麼來的,「還是根本就是自己老眼昏花」。
南科管理局表示,民國109年初委託專業團隊復育至今約2年半時間,109年野放了2200隻水生螢火蟲「黃緣螢」幼蟲,110年中已在棲地繁衍;將持續進行黃緣螢的幼蟲野放。但由於109年中至110年5月降雨嚴重不足導致螢火蟲棲地維護困難。
科管局表示,另專案團隊109年、110年分別野放2285隻、2032隻陸生螢火蟲「台灣窗螢」幼蟲,現每年均依復育時程及棲地環境持續野放。陸生螢火蟲棲地同樣也會受到乾旱或汛期影響,形成復育阻礙。去年因降雨少土地乾旱,陸生螢火蟲台灣窗螢遲至6月28日才第一次發現。
科管局指出,螢火蟲復育受棲地環境、氣候水質、生態及生物食物鏈影響,野放幼蟲不一定可長久存活並持續繁衍。水生黃緣螢已有一定數量成蟲羽化並交尾,從3月至11月都可以觀察到蹤跡,代表已經能持續在此繁衍,希望來年族群數量能夠更多。陸生螢火蟲棲地已改善2年多,但土壤有機質及保濕程度仍需持續改良,以利後續復育野放。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