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傳統!雲林台灣鯛園區導入綠電 智慧養殖超省心

雲林縣政府積極推動地方創生,其中口湖鄉台灣鯛生態創意園區導入科技養殖,不僅節水,且省時、省力又省工,縣長張麗善今率縣府一級主管巡視成果時表示,該園區打造智慧魚池,結合太陽能儲能等綠能系統,減少用電負擔,也可創造再生能源,執得向外推廣,提升養殖收益。
業者王益豐表示,園區透過太陽能儲能及綠能管理系統,整合儲存「離峰電」並用在尖峰時段養殖,每日約可產生4000度電,可達到平衡用電量、降低用電成本及節能,實現零碳場域。
張麗善指出,受氣候變遷影響,傳統養殖業面臨自然環境挑戰,養殖方式勢必與時俱進,接踵而至的還有缺水、缺電、缺人、缺地等窘境,智能魚池可克服相關問題,縣府強力輔導業者轉型。
王益豐說,智能魚池以智慧養殖、低碳循環為主軸打造,目前已建置26座,並通過國際BAP最佳水產養殖規範認證;透過IOT感測設備,可監控養殖魚池,並隨時根據水池數據,啟動自動投餌、投藥、給氧、汙水處理等系統,降低養殖漁業人力支出。
王益豐指出,智能魚池每池可節省93%用水量,且產量可達4萬8000斤,超過傳統魚池最多可產4萬斤的量,每3個月可收成1次,更能避免因天候因素造成的漁獲損失,穩定產量及品質,養殖出具有競爭力的台灣鯛。
計畫處長李明岳表示,110年度地方創生融入雲林創生智庫建構、產業數位轉型等推動,並加值協助既有地方創生鄉鎮,包括口湖台灣鯛、古坑TGC咖啡莊園等,並整合崙背、虎尾、斗南等地傳統產業,期擴展創生地圖,導入更多資源發展轉型。
張麗善強調,縣府推動地方創生以「低碳永續、健康友善、整合創新、智慧創生、共容共融、服務效率」等6大核心落實,對接SDGs五生架構,促進城市發展,12月下旬也將在雲林縣立體育館舉辦為期3周的成果發表會,歡迎民眾前往參觀。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