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農改場土壤專家 搶救水雉保育棲地及筍園諸羅樹蛙

台南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去年水生植物突然大幅減少,造成水雉無法築巢,台南區農改場土壤專家黃瑞彰今年初投入協助園區,發現土壤中含鐵過高有鐵中毒之虞,以有機資材改善土壤的酸鹼性,降低作物鐵毒害風險。經過半年的努力,園區面積最大的水池菱角生長狀況良好,往年只有1巢今年至今已有12巢,成效令人驚喜!今年將擴大進行園區15公頃棲地及鄰近綠寶田菱角田改善,並協助嘉義大林社區竹筍園諸羅樹蛙保育。
黃瑞彰長年投入有機友善及土壤微生物研究 ,他表示,水雉又稱為「菱角鳥」,靠菱角田的濕地生態提供水雉良好的築巢與棲息環境,但去年開始園區出現菱角等水生植物大量死亡,水雉無法築巢繁殖,今年3月首次前往園區最大的5號池檢測土壤,發現偏酸及鐵含量過高,經過施用苦土石灰、磷鈣肥及溶磷菌等有機資材改善,pH由5.19提升至7.15,土壤改善菱角長出來,水雉就能築巢繁殖。
黃瑞彰指出,他採用的是IPM(菱角整合性綜合防治)從土壤、栽培及病蟲害等整合管理。先採棲地土壤檢測後針對問題進行改善,水雉棲地復育的工作與菱角生長息息相關,今年將擴大到15公頃的園區棲地改善,未來也要周邊綠寶田有機友善栽種菱角的農民合作,從水雉保育創造農業與生態和諧共存。
水雉園區主任李文珍說,水雉園區是以挖魚塭的形態營造棲地,由颱風豪雨和嘉南大圳水源相互中和,但近幾年都沒有颱風,檢測嘉南大圳水質pH8、井水pH6.3至6.5,且井水還有鐵含量超高的問題,造成植物種下後爛根死亡,園區土壤為什麼會生病?探究原因應該是農民長年使用農藥及化肥,滲入地下水後汙染土壤,氨和氮也都很高,希望藉此提醒農民能夠友善有機的耕作方式,不然土地環境有一天會浮現問題。
林務局在嘉義縣大林鎮上林社區筍園保育諸羅樹蛙,除長期進行生態監測,大林社區也有巡守隊保護棲地,黃瑞彰與其中一名農友林勝瑋示範合作,以改良土壤方式協助進行友善農法,黃瑞彰說,竹筍產量好,農民會更有意願保育,未來還要擴大到溪口及雲林斗南及古坑等諸羅樹蛙的棲地保育。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