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著殘存瓦陶找出笨港史座標 林永村捐出畢生珍藏展

一片殘瓦、一塊斷陶全是他畢生的典藏!雲林縣笨港文教基金會前執行長林永村,一生追尋笨港文化,年輕時曾追著載運廢土的卡車,半路攔截,把從笨港遺址出土的文物,一片一塊找回來,別人視為廢土卻是他眼中的珍寶,數十年收集數萬片殘缺不全的笨港陶瓦,數十年後成為考證失落笨港文史的重要文物。
「東西要給懂得珍惜的人」,難能可貴的是,年過7旬的林永村不想讓自己一生辛苦集存的文物再變回廢土,決定把畢生珍藏全數捐給雲林縣府,更催生的雲林縣第一場笨港文史展,這場以「古笨港的座標─出土清代文物展」即日起至11月22日,在北港文化中心展出,十分珍貴。
雲林縣府更在2011年委託台南藝術大學,針對古笨港文史進行大規模地表調查與考古發掘,進一步確認了古笨港具體範圍與歷史發展沿革,讓笨港歷史風華重新躍然紙上。
有了歷史的輪廓,林永村更在去年將一生珍藏的數萬件古笨港出土文物,全數捐給縣府。這批珍貴的古陶瓷,經專家完整記錄修整和研究分析,宛若把殘缺不全的史貌,獲得填補,讓台灣笨港文史面貌更加清晰。
雲林縣長張麗善說,這次展覽結合文化探索、文物研究、文物修復等成果揭開「古笨港」的神祕面紗,還原早期漢人移民的生活實態,將「笨港盛世」風華再現,是一場難得的展出,值得品賞。
文觀處長陳璧君表示,這項展出具有系統化,先讓大家了解「古笨港」的範圍,接著再由文物的「紋飾」內容引導大家探尋清代笨港樣貌,每件陶瓷的龍鳳花草、山水風景與人物圖像,勾勒清代民間工藝的創造力,與笨港居民的審美品味。
整個展場依文物的使用不同區分六個主題「餐飲文化」、「茶飲文化」、「梳妝用品」、「鴉片煙具」、「生產工具」及「日常照明」。
杯碗盤匙與陶製鍋盆罐瓶等民生餐飲瓷器,顯示漢人社會餐飲用具的多樣性。古笨港也發現很多宜興紫砂壺、朱泥壺、涼爐、煎壺等茶具,體現清代台灣社會流行的茶飲文化與生活品味。
梳妝護髮用品髮簪、手環,展現清代婦女的生活禮俗與審美標準,笨港遺址出現「鴉片煙盒」、「玻璃煙嘴」等吸食用具。製糖曾是笨港重要產業,各式古製糖工具糖漏、漏罐、圈座器,顯示早年糖業已發達。燈具類型多元也反映出笨港夜生活的真實樣貌。
這場展出讓北港文中心宛若成了「小故宮」,也是台灣民間歷史的縮影,述說著17世紀發展歷程,引領一窺古笨港歷史人文丰采,彌足珍貴。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