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仔轉型改造 嘉大教授:絕不能整棵移植

傳統菜市仔如何轉型改造才能成功?嘉義大學企管系教授侯嘉政說,「菜市仔就像老樹,樹葉逐漸凋落;要讓它風華在現,絕不能整棵移植,應細心修剪老弱枝幹,適當施肥,接下來就交給時間了」;高雄市議員陳麗娜建議公部門與民間超商業者合作,活絡傳統市場。
侯嘉政曾受經濟部商業司邀請,擔任傳統市場改造計畫審查委員,他實地訪視與輔導全台數十個菜市仔轉型改造案例,深刻了解攤商的苦心經營與競爭壓力,想要改變期望。
但傳統市場大多設置久,經多年變遷,本該是「生命共同體」的攤商們不易凝聚改造共識,而志工式自治會也無足夠行政人力與健全組織運作,加上鄉鎮區公所市場管理權責單位,未積極採取適當行政作為,導致鄉村型傳統菜市仔改建成功鳳毛麟角。
他歸納出轉型改造要成功,不可能一次到位,主管機關不要有「畢其功於一役」思維,應採有系統地多年期改造方案,邊做邊改,在不影響現有生意下,先從簡單項目著手,讓攤商看到初步成果,再來推較棘手改造項目。
尤其鄉村型,一旦大動作改造,老顧客就會流失,引來攤商們抱怨抗拒改善。反而導致合法市場因大改造「散市」,但市場周邊又「結市」成為不合法菜市仔,沒解決問題,反而製造更多問題。
改造成功另個關鍵是取得攤商們共識支持,因改造主體是攤商,大多數攤商年齡偏大,學習新經營模式困難,政府推動改造轉型,應花更多時間和心力凝聚大家共識,建立由下而上、參與式討論平台。
在未取得大多數攤商支持前,一動不如一靜,以時間換取空間;切忌在預算執行壓力下,倉促推動;若地方政府有心解決多年沉痾,角色扮演要更積極、主動,由政府扮演火車頭,結合各方力量推動。
長期關注市場問題的高雄市議員陳麗娜分析,市場沒落與公部門經營心態與方式有關,公務員大多只管建好市場、攤位租出去,不會做更多商業規畫,事實上不少偏遠地區還是需傳統市場。
她建議,許多公有市場面積不小,近住宅社區,甚至在住宅區中間,地段好,任憑市場沒落、閒置,很可惜,公部門可與民間超市業者合作,讓民間規畫經營;要是市場真的很老舊,社區人口多外移,不妨考量都更,帶動區域發展。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