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市區到偏鄉 歌劇院成立5年推廣藝術教育近60萬人參與

台中國家歌劇院即將迎接開幕5周年,從2018年成立藝術教育部,已舉辦超過1000場次活動、參與人數更達13萬1423人次。5年來各類型藝術教育活動已累積近60萬人參與,推升中台灣藝文人口大幅成長。
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回顧2018年上任時,就發現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轄下3座國家級表演藝術場館所在地,唯獨中部地區未設專業藝術大學,直接影響藝術人才在地發展或留鄉意願,間接影響觀眾養成的機會,她成立「藝術教育部」2年半,提供創作者與觀眾多元學習的機會,也平衡中臺灣藝術培育環境之落差。
邱瑗表示,有別於過往為了節目行銷而規劃的教育推廣內容,更應拓展專業人才培育與觀眾培養的管道,這些都需要從「藝術教育」著手才能做得深、走得遠,她認為,「藝術發展的基礎很重要,歌劇院必需肩負起這項責任」。
不同一般學校體系的學科教學方式,歌劇院「藝術」人才培育更著重於溝通討論、觀摩與分享,需要「時間」累積,非一朝一夕能立竿見影,在年輕人身上尤其如此。
歌劇院擬定「LAB X青年創作工作室」、「駐館藝術家」、「新藝計畫」、「音樂劇平台」與「NTT歌劇合唱團」5大計畫逐步展開,並「雙向」進行年輕觀眾培養計畫,從劇院走向校園,在雲端與全民共享,5年來各類型藝術教育活動已累積近60萬人參與,推升中台灣藝文人口大幅成長。
邱瑗說,「從創作新鮮人到青年藝術家,歌劇院希望成為專業人才的孵化器」。以「Lab X青年創作工作室」為例,提供25歲以下跨領域科技藝術創作者,透過「導師制」方式,陪伴他們實踐階段性研究計畫。
「Lab X青年創作工作室」就像提供創作者第一筆創業基金,歌劇院播下第一顆種子,讓創意自此肆意開展,不論成功或失敗,都能成為日後持續創作的養分。
去年第一屆「Lab X青年創作工作室」成效顯著,歌劇院邀請業界專業人士參與成果呈現,為青年創作者建立人脈網絡。今年與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合作,媒合田子平、洪翊博與C-Lab所屬作曲家郭立威、謝賢德,將其創作想法付諸實踐,預計將於「聲響藝術節」首演。
洪翊博也因獨特傑出的舞蹈風格,由歌劇院推薦給日本編舞家梅田宏明,參與歌劇院2021NTT-TIFA首演的「並存序列」(Concurrent Sequence, 歌劇院共製作品);舞蹈創作林楷育則入選2020年「新竹鐵道藝術村」駐村藝術家;影像創作謝文毅則作品「彼岸」與導師周東彥作品「霧中」分別入圍「2021 高雄電影節國際短片競賽 VR 組」。
另外,連續3屆「駐館藝術家」計畫,則提供藝術家資源和創作協助,從戲劇、舞蹈、音樂至新媒體與跨域創作,吸引全國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在歌劇院各種空間發展創作。還有「新藝計畫」,著重育成中部地區新銳藝術創作者為主,從2017年起已成功孵育15齣製作在歌劇院展演。
邱瑗表示,「音樂劇平台」是歌劇院培育專業人才的另一項核心內容,兼顧劇本孵育到音樂劇表演訓練等內容規劃,希望為音樂劇創作人才建立扎實的基本功。
「音樂劇平台」從徵件、大師班課程、劇本修改、讀劇發表到完成製作,歌劇院建構完整的劇本孵育系統,陪伴創作者完成作品,還有音樂劇研習線上課程,讓更多人認識音樂劇各項製作環節,同步拓展音樂劇觀眾人口。
去年適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歌劇院組成「NTT歌劇合唱團」, 公開甄選25位學員進行戲劇肢體與音樂演唱課程,並安排參與歌劇院自製節目演目「波希米亞人」、「唐懷瑟」、「塞維亞理髮師」等。
邱瑗表示,觀眾培養是藝術教育最重要的一環,需要從小扎根,透過三大方向推動。
「藝起進劇場」邀請國小至高中的師生來歌劇院欣賞表演,開展至今已邁入第5年,共執行25場,約220所學校報名,總計約1萬2千人參與。「藝術進校」與躍演、阮劇團、狂想劇團等表演團隊合作,提供學校一學年專業的「音樂劇」及「戲劇」課程。「開門計畫」邀偏鄉學校進劇場觀賞演出外,並安排演前導聆、場館建築導覽或藝術座談等活動,讓參與者能更深入認識表演藝術。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