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住民也是臥虎藏龍 林麗蟬盼政府推創業陪伴機制
1950年代,來自海峽對岸大江南北的美食改變了台灣傳統的飲食習慣;近幾年,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帶來異國美食,正悄悄地改變台灣飲食文化。國黨不分區立委林麗蟬說,很多新住民有好手藝,想創業開店卻不清楚台灣的法規、衛生標準和稅務,她爭取兩年多的新住民創業「陪伴機制」,希望能在今年下半年上路。
林麗蟬說,她發現很多新住民媽媽想創業,卻不知如何開始,所兩年來她在立法院積極爭取成立「陪伴機制」;就是希望政府能重視此問題,應比照推動社區營造和青年創業計畫,有專業單位協助提出講習、輔導,當新住提出創業的亮點計畫時,政府委託專業單位進行「一路輔導」,讓新住民充分了解台灣的相關法規、衛生標準及稅制,還要指導新住民如何打造品牌、行銷,完成創業的夢想。
近幾年,越南、印尼、泰國傳統的美食小吃店在全台各角落林立,越南河粉、月亮蝦餅、打拋肉、椒麻雞…,已成台灣人日常的舌尖美食。林麗蟬說,目前台灣有54萬多個新住民家庭,彰化縣有2萬多,很多新住民媽媽開小吃店賺錢養家,需要政府重視與輔導。
「政府很早就成立外配基金,馬英九執政時改成新住民發展基金,這兩年我積極反映與爭取應按照當初成立計畫,基金應維持10億元,行政院已答應今年要補足。」林麗蟬說,她發現向基金提出計畫申請經費的案件,八成以上是政府部門,這是很奇怪的現象,不是新住民不知道申請,而是不曉得如何提出計畫。
林麗蟬說,政府照顧新住民應有新思維,應協助新住民發揮所長,也融入台灣社會與文化,而不是「閒閒美代子」,造成新住民給社會有錯誤的印象,讓新住民對她們的第二故鄉台灣,也有所貢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