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顧產後媽媽身心健康 人口自然增加六都唯一正成長

34歲吳媽媽生產後時常沮喪哭泣,不止抗拒抱嬰兒,更不時在半夜對先生吼叫,音量大到連鄰居都注意,在外界關心下才就醫求診。然而,她並非沒有察覺自己出現異狀,一次在月子中心關懷時,因為婆婆就在旁邊不敢吐實說出自身需求,後來又怕抗憂鬱藥物影響母乳哺育,導致產後3個月才去就醫求助。
行政院長卓榮泰三月底時宣布,五月起推動「產後健康照護服務方案」,產後媽媽坐月子期間,增設2次心理諮詢服務。早在新制推行前,部分縣市如桃園、高雄已推動產後心理諮商。
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指出,產後婦女有一半會遇到情緒低落困擾,有些更嚴重孕婦已達憂鬱症診斷標準,每日流淚、生活作息大受影響,需要醫療介入照顧。產後婦女心理健康照顧不只影響個案自尊自信,或是家庭關係,更會影響下一胎意願,在少子化危機下孕產婦心理健康更顯重要。
以桃園經驗來看,桃園人口數持續攀升,出生率六都第一,更是唯一自然增加縣市。李俊宏表示,桃園兩年前推出孕產婦(包含流產、不孕)心理諮商、精神醫療評估補助,使用逐年增加,若是其他縣市在財源充足下,可以考慮推展相關計畫。
李俊宏指出,產後婦女心理健康照顧不只影響個案自尊自信,或是家庭關係,更會影響下一胎意願,在少子化危機下孕產婦心理健康更顯重要。以桃園經驗來看,桃園人口數持續攀升,在心理健康資源使用逐年增加,若是其他縣市在財源充足下,可以考慮推展相關計畫。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代理司長鄭淑心指出,根據研究國內有一成產婦會有周產期憂鬱,目前搭配國健署的孕產婦的「愛丁堡憂鬱量表」評估,可以在產後1個月、3個月篩檢心理健康,提供孕婦主動了解機會。若有需要也可以進入醫療體系治療,目前衛福部提供15至45歲的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補助諮商;各地方政府可依照財政狀況,自行規劃其他心理健康補助。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