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爭取「牽田祭」登錄無形文化資產 說明會明日登場

苗栗縣後龍鎮新港地區早年是道卡斯族的居住地,當地的傳統祭儀「牽田祭」近20年來恢復舉辦,居民藉此追尋族群的文化認同。縣府明天27日上午將辦「新港社牽田祭」登錄民俗無形文化資產說明會,進一步推動未來登錄為文化資產及傳承。
新港社道卡斯族的「牽田祭」曾停辦超過半世紀,僅有老一輩才有記憶,新港社區居民雖已漢化,但在2002、2003年重現祭典,盼藉此尋找平埔族文化根源及認同,但活動隨後又停辦3年,2007年再度恢復,苗栗前縣長劉政鴻也是道卡斯族後裔。
苗栗縣文化觀光局表示,道卡斯族的傳統祭典在文獻中的紀錄有patay祭祖與牽田,最早有關「新港社牽田祭」的紀錄距今已223年,也就是清朝嘉慶四年(西元1799年)7月11日所書立的兩筆古文書,此外,也分別在「新竹縣志」及伊能嘉矩、宮本延人、吳東南、洪敏麟和湯慧敏等人的調查報告中提及,對牽田祭典的描述大同小異,屬於祭祖型的收穫祭。
在二戰後曾參加過牽田的耆老表示,牽田是道卡斯族人在農作收成後舉辦的傳統祭儀,過去舉辦時間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五及八月十五,前者稱為「做旗頭」,後者為「做旗尾」,至少各舉行3天,舉辦地點並不固定,通常於寬廣空地舉行。
牽田祭是新港社「收穫季」的譯音,祭典重要活動包括上午進行的「麻達」和夜晚展開的「巴代」。當天上午眾人在「東社」新民紫雲宮集結到數公里外的造橋大潭祭祖並跑步返回,儀式只准男性參加,女性和外人不得靠近。
文觀局文資科指出,縣內的無形文化資產多,其中白沙屯媽祖進香、舊稱「矮靈祭」巴斯達隘paSta'ay兩項,已由文化部公告的國定重要民俗。
文觀局長林彥甫表示,民俗文化資產的登錄向來強調民間自發、共同參與、保存傳統等特性,並非由政府或商業活動主導,2011年苗栗縣道卡斯文化協會成立後,牽田祭都由道卡斯協會主辦,主要參與者包含全社族人及社內相關社團,並廣招東社、西社族人為志工參與籌辦,顯著反映族群地方社會生活與文化特色。
此外,協會人員幾乎都是族人,大家共同參與多年,同時也瞭解所有儀式進行過程,並具備推動登錄項目保存維護工作的能力與意願,希望透過這場說明會,讓大眾對苗栗縣無形文化有更深認識、強化文資與在地居民的歷史連結。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