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賴清德重話檢討打詐不力 基層警:請總統對詆毀羞辱警察道歉

過年求「錢母」聚集財氣!1禁忌別觸犯…求財恐變散財

整理包/漢他病毒今年首例確診!有何症狀、如何治療、是否人傳人…6大關鍵一文看懂

為道安會報記者會槓上 桃市批交通部官員有誤導之嫌

桃園市長張善政與交通局長張新福今天下午出席桃園市優良職業汽車駕駛表揚大會,但市府強調並非因此不派員參加中央道安會報。記者陳俊智/攝影
桃園市長張善政與交通局長張新福今天下午出席桃園市優良職業汽車駕駛表揚大會,但市府強調並非因此不派員參加中央道安會報。記者陳俊智/攝影

行政院交通部日前公布桃園車禍死亡人數全國最高,今道安會報記者會邀請桃園市政府列席,但市府未派員出席;交通部官員稱桃市府是「有事」不能參加,但桃市府強硬反擊,指中央說法與事賞不符,恐有誤導。

桃園因連續4個月死亡人數上升,11月初被交通部點名,後來因中央認為改善未見成效,被要求到中央道安會報記者會說明,桃園副市長蘇俊賓為此強硬回擊「部長變訓導主任了嗎?」

交通部路政及道安司副司長蔡書彬今表示有正式邀請桃園市府說明改善情況,但市府說有事情暫時無法派員,而道安防治是中央地方攜手合作,雙方是夥伴關係,「沒有什麼訓導主任」。

桃園市長張善政與交通局長張新福昨天上午11 時列席桃園市議會臨時會,下午3時出席桃園市優良職業駕駛表揚大會,但市府強調並非因此不參加記者會。

桃市府表示,市府本月9日已發函告知交通部「本市近期道安防治成果已見成效,並提供相關數據,本市已透過多種管道向社會大眾公開說明,爰暫不派員出席記者會」,簡單來說,就是改善已見成效,也有向外界說明,是明確表明不出席,而非「有事不出席」。

桃園市交通局表示,桃園A1 事故集中在6月到8月,9月事故已經下降,今年11月 A1 事故死亡人數11名也比去年同期少6名,顯見防制措施漸見成效。

另外,資料顯示桃園今年1月至11月A1 事務死亡人數153名,其中46名發生在中央管轄的省道或快速道路,佔事故人數30%,市府呼籲交通部與地方政府攜手解決交通問題,才是具體的「夥伴」關係,糾結記者會形式,並非外界期待的政府作為。

「交通數據要看全面,不要切出一個指標來斷定地方政府的成效。」副市長蘇俊賓表示,這次爭議的癥結點在7、8月的數據顯示桃園確實有待加強,桃園也做了不少努力呼應中央道安會報的提醒,也許是幕僚作業沒有更新數據,交通部長於記者會對外稱桃園的改善作為未見成效,要求桃園到中央召開記者會說明,我們才有對中央的呼籲和提醒。

蘇俊賓也說,地方和中央本來就是夥伴關係,樂見交通部調整說法,也提醒桃園A1 死亡人數有3成發生在交通部管轄的省道和快速道路,情況甚至比去年還高。另桃園今年30個易肇事路段,屬市府管轄的15處已改善完畢,屬於交通部管轄還有4處亟待改善,已正式去函交通部,希望列為優先改善項目。

桃園市長張善政與交通局長張新福今天上午出席桃園市議會臨時會,但市府強調並非因此不派員參加中央道安會報。記者陳俊智/攝影
桃園市長張善政與交通局長張新福今天上午出席桃園市議會臨時會,但市府強調並非因此不派員參加中央道安會報。記者陳俊智/攝影

交通部長 記者會

延伸閱讀

歲末體驗客家「藏茶」 蘇俊賓寫祝願行銷桃園好茶

百年桃園大圳隧道健走吸引2千人 相約明年繼續走

首度離開台北!泰國國慶活動移師桃園 蘇俊賓感謝2.4萬在桃泰人貢獻

桃園客家菜包最好吃 副市長:蘿蔔節傳承土壤到餐盤

相關新聞

年貨大街買到肉鬆摻指甲大塑膠異物 桃園市府立即嚴管撤攤

桃園市政府經發局今天表示,有民眾反映於年貨大街某攤位買的肉鬆裡面有1片指甲大的塑膠異物,市府第一時間追查,並要求該攤位停...

拱天宮擲筊進香日程 「粉紅超跑」5月2日出發

今天是農曆十二月十五日、俗稱尾牙,也是苗栗縣通霄鎮白沙屯拱天宮媽祖擲杯、擇日明年南下北港參香的大日子!下午1點左右,廟方...

竹縣意外死亡救助金30萬放寬年齡限制 設籍滿6月就符合

新竹縣政府今天宣布竹縣意外事故致死救助金將放寬年齡限制,原先僅補助年滿15歲以上的縣民,放寬後將能涵蓋更多弱勢族群,縣府...

中壢國民運動中心昨緊急停用 竟是有人在SPA池做缺德事

桃園市中壢區中壢國民運動中心昨晚上緊急公告SPA池發現排泄物暫停開放,引起許多運動民眾吃驚,市政府體育局今天下午表示,經...

獨/張善政小內閣異動 傳新任原民局長巫師身分超特殊

桃園市政府人事異動,原民局長陳姿伶因生涯規畫請辭,經市長張善政同意,今天辦理離職;據傳新局長人選已經確定,其學經歷不但橫...

新竹縣智慧城市跨大步 數據平台、客語智能客服服務上線

新竹縣推動智慧城市跨大步,將有兩項創新的智慧服務上線,新成立的數據平台整合竹縣既有開放及系統資料,結合開放資料集等資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