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test
0:00 /
0:00
桃園新屋石滬群屢遭破壞 地方不捨積極修復

桃園新屋石滬群屢遭遊客破壞,去年12月還因漁船擱淺致許多基座遺址受損,地方文史工作者不捨,積極修復;目前,桃園石滬協會已獲文化局保存技術認證,負責維護蚵間里9座石滬,而新屋愛鄉協會負責的深圳1號也列冊追蹤,後續將申請文化資產保留及技術認證。
石滬修造技術與來台拓墾者的生活技能有關,再加上各地潮汐、地形和漁汛不同,石滬的形狀、搭建材料和基地選擇也會有所不同。
新屋愛鄉協會顧問李仁富表示,深圳的石滬呈「ㄇ」形狀,興建時基底需找30公分以上較具稜角石頭,若太圓滑不易固定,易受海浪影響動搖,因此須讓石頭傾斜約10多度,然後類似2道牆慢慢向上疊,石頭角度會隨時調整最後形成一個拱門的狀態,且石頭與石頭接縫處若呈現三角形,會最穩固。
桃園石滬協會文史工作者許立志則說,蚵間里的石滬較像魚鱗狀,且底部會設排水孔,讓水在退潮後慢慢排出以利抓魚。而後來修復的石滬也融入現代技術,以前排水孔是以鵝卵石堆疊而成,現在多改用塑膠管代替。
另外,蚵間里的石滬群去年12月因漁船擱淺造成基座遺址受損,令地方不捨;桃園市海管處工程管理科表示,目前已公開招標調查的廠商,後續不僅會調查遭破壞地方,還會將蚵間里整個海岸線做更細部調查,普查蚵間里近1公里海岸線所有基座遺址及石滬,留下完整紀錄,若有必要,也會協助提報為文化資產。
閱報秘書/石滬
石滬為早期沿海漁民利用潮水漲退捕魚的設施,當海水漲潮時,魚蝦會隨潮水游進石滬內覓食,潮水退去後,未游出石滬的魚蝦會被困在淺水區,成為漁民撈捕的漁獲;新屋石滬最早可追溯到清朝雍正時期,主要材料為鵝卵石,因都是徒手推砌,修建不易,所以顯得格外珍貴。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