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推無人機清海漂垃圾 學者:成效有限

近來海洋垃圾問題備受矚目,桃園市政府今天與民間推出「海洋垃圾移除計畫」,利用掃海機器人加速清除海洋垃圾。不過環團調查,桃園4座垃圾掩埋場有廢棄物外溢的風險,若未妥善處理,恐怕會讓垃圾流入海洋。學者說,用無人機清垃圾無法一勞永逸,現今科技也無法有效清理海洋,呼籲仍應加強源頭管理。
市府環保局說,濱海的觀音保障掩埋場距離海洋約200公尺,垃圾經壓縮包膜後,都有整齊堆疊、覆網、覆土,掩埋場周圍也設置圍籬避免垃圾飛散;市府除推動科技海岸治理,也號召民眾成立淨海志工隊,志工已達近千人,共同守護桃園海岸。
海洋垃圾移除計畫將選在竹圍漁港試辦,由市府提供新屋臨海工作站,作為創新團隊「湛藍海洋聯盟」研發掃海機器人的基地,收集到的海漂垃圾,未來則會製作裝置藝術品,提供社區、學校做環境教育宣導。
湛藍海洋聯盟表示,團隊研發的掃海機器人「湛鬥機」利用2.4G及5G通訊,讓岸上人員操控捕捉海漂垃圾,搜集的垃圾量可多達75萬公升,相當於9375個大型黑色塑膠袋的容量。市府海管處表示,海漂垃圾常隨著東北季風及潮汐進入內港,並在港內累積,過往只能靠人工清除,未來使用無人機,清理效率可望提升。
但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錢樺說,要撈回流入大海的垃圾並不容易,畢竟大海汪洋一片,無人機清掃垃圾的範圍有限,儀器還要克服海水強烈的侵蝕性,全世界幾乎沒有成功案例,應從源頭管控才能真正治本。
台灣環境協會議題中心組長陳姿蓉表示,全台70座垃圾掩埋場,有43座廢棄物長期露天堆置,其中觀音保障掩埋場垃圾雖有打包處理,但因場址鄰海風大、垃圾堆置量多,散逸風險仍高;龍潭、楊梅2個掩埋場鄰近河岸,長期露天堆置的垃圾也可能經由河川流入海洋。
陳姿蓉指出,垃圾長期留置掩埋場內,顯示垃圾量逐年成長,後端去化效率不彰,凸顯廢棄物處理難題,建議地方政府針對調查報告中高風險掩埋場加強監測與管理,並加速廢棄物減量,「這比事後淨灘更有用。」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