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南投罷免首戰藍軍雖未成功 但已體悟726致勝心法?

帶傘出門!對流雲系發展旺 14縣市大雨特報慎防強降雨

美韓關稅卡關可能原因曝 傳美要求南韓設立「天文數字投資基金」

新北公務車電動化鬆綁仍有兩難題 充電設施不足、車種選擇受限

公務車專用充電樁共有7座(14槍),其中4座為快充(8槍)、3座為慢充(6槍)。圖為快充座。記者張策/攝影
公務車專用充電樁共有7座(14槍),其中4座為快充(8槍)、3座為慢充(6槍)。圖為快充座。記者張策/攝影

新北市政府推動公務車電動化,設定2030年機車全面電動化、2035年除特種車輛,汽車全面電動化目標,也持續調整政策加速汰換進度。市府今年鬆綁公務汽車換電動車門檻,從原先須達8年車齡且行駛10萬公里兩項條件,改為僅須滿8年即可汰換。但執行過程中,仍面臨充電基礎設施不足、車種選擇受限等挑戰。

新北市秘書處表示,目前市府公務汽車有80輛電車,燃油車仍有651輛,電動車占比是六都之冠。為加速汰換,近年逐步調整換車門檻,前年門檻是10年車齡且里程達12萬5千公里,去年改為8年加上10萬公里就能汰換,今年改為只剩8年車齡這一門檻。

公務機車部分,自2022年起,非警用燃油機車達6年車齡且3萬公里即須汰換為電動機車;警用巡邏機車以每年汰換50輛頻率,計畫在2030年達成全面電動化。此外,自2027年起,除警消單位外,市府將禁止新購燃油汽車,在2035年前除特種車輛外,全面汰換燃油公務車。

新北市秘書處事務科長盧淑如說,政策方向以「優先汰換、逐年提高電動車比率」為原則,希望每年提升2%電動車占比,透過補助與審查機制鼓勵優先換電動車,但不是為了換而換。

然而,電動車政策在執行面仍面臨挑戰。盧淑如坦言,部分里長和公務員反映,新北幅員大,山區充電站較少,電動車爬坡能力不足,影響使用意願。

副市長劉和然、朱惕之的公務車已換為電動車,市長侯友宜公務座車仍維持燃油車,原因正是要上山下海,凸顯部分公務需求仍要燃油車較符合需求。

新北市政府公務停車場中,公務車專用充電樁共有7座(14槍),其中4座為快充(8槍)、3座為慢充(6槍),和之前只有3座(6槍)相比進步不少。市府強調未來會依需求增加充電設備,設置於公務車專用停車區,以減少「里程焦慮」。

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指出,政府應優先在公部門辦公場所、常用活動區域設置更多充電樁,讓公務員在辦公或執勤期間可順利充電。他提醒,若電動車使用環境尚未成熟,政府過度推動反而影響民眾信任度。

秘書處強調,電動車政策不只是喊口號,會同步推進法令完備、硬體建設與財政規畫,以確保公務車隊逐步轉型。對於充電樁不足、市場上電動車款選擇有限等問題,將持續觀察並調整策略,確保電動化目標能如期達成。

公務車專用充電樁共有7座(14槍),其中4座為快充(8槍)、3座為慢充(6槍)。圖為慢充座。記者張策/攝影
公務車專用充電樁共有7座(14槍),其中4座為快充(8槍)、3座為慢充(6槍)。圖為慢充座。記者張策/攝影
市府設立公務車專用充電樁共七座(14槍)。記者張策/攝影
市府設立公務車專用充電樁共七座(14槍)。記者張策/攝影

電動機車

延伸閱讀

新北公私合建計畫中止 中和警分局改自建啟動招標

車位難求!新北九份隔頂停車場4月啟用可供53車位

新北金山金寶山基金會傳遞愛 捐助山陀兒颱風救助金

新北平溪「菁彩藝桐藝文展」 以藝術共融展現性別友善精神

相關新聞

公車擦撞路邊變電箱!板橋後站商圈部分店家停電 台電搶修中

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的後站商圈今晚8時許發生公車車尾不慎擦撞路旁變電箱,造成現場約10間商家停電,台電已派員到場搶修。肇事...

輝達北士科解套? 李四川曝進度:新壽9月底得完成程序

輝達落腳北士科,因地上權歸屬問題,進度卡關,北市府日前發函內政部能否核准「專案設定地上權」給輝達,內政部昨函文表示市府可...

新北開放大型重機停機車格試辦 騎士肯定:終於動起來!

為提升大型重機停車可及性,新北市交通局宣布自8月1日起,試辦開放板橋區及新店區的路邊機車格,供大型重機停放。交通局表示,...

綠議員提「兒童工作證」防狼師 侯友宜諾3個月可行評估

近期爆發數起兒虐或違反性平事件,新北議員彭佳芸今質詢提出,比照國外推行兒童工作證制度,補足不適任教師系統漏洞。新北市長侯...

金門縣府否認拖延修復太武山莊 盼與新北合作共創三贏

新北市中和區的「太武山莊」因其歷史背景與建築價值,在2016年被新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惟迄今已逾九年,修復工程進度仍...

監院糾正北市府剴剴案 市長蔣萬安「該怎麼罰就怎麼罰」

監察院今天針對剴剴案糾正北市府,認為劉姓保母未按時寫寶寶日誌,但文山居托中心訪視員卻紀錄劉「每日填寫」。市長蔣萬安表示,...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