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設「交通友善、行人優先」專區 交通局重新調體質

為了打造行人交通友善空間,台北市交通局今年完成2座「交通友善區」,替巷弄鄰里把脈,重新打造成以行人優先的空間,目前有19個里提出參與意願、10個里規畫。同時,依照內政部交通安全細則,設計出「行人優先區」,逐步提升行人安全。
交通局主祕劉嘉祐說明,「交通友善區」是有鑒於北市各地的巷弄內車速快、鄰接主幹道巷道車輛多,以及停車管理問題,所以參照國外等經驗首創,主要是利用彎曲道路、縮減車道寬度等措施,重新調整體質。
劉嘉祐說,經過第一座大安區大學里施作後,行人步行面積增加690.06平方公尺,也收納停車空間還路於民,交通事故件數確實比同期降低22%,整體滿意度88.6%。
劉嘉祐說,近期第二座也在師範大學的龍泉里完工,目前在師大路的另一側古莊里、師大路南側的古風里規畫。已有19個里提出參與意願、10個里規劃中、3個里施工當中。
對此,台北市議員徐弘庭認為,推行「交通友善區」確實需要有一定居民共識,以大學里為例,居民多為退休教授,相信交通專業評估,加上了解這是試辦計畫,若有不足也不會有過大反應,但要將此經驗完全複製在台北市,恐要花些時間。
徐弘庭提到,其中交通友善衝擊最大勢必為機車及自行車族,現行多半在大學周遭鄰里施作,但是計畫面向較少詢問到大學生的意見,建議未來要廣納受眾意見,提升計畫完善程度。
另外,針對「行人優先區」設置,劉嘉祐說明,內政部在10月1日修正行人交通安全設施細則上路後,率先在信義區嘉興里嘗試施作,「行人優先區」顧名思義只要在路段內,行人都能自在行走,車速必須要速限於20,並且不能鳴按喇叭。
交通局長謝銘鴻補充,行人優先區也率先嘗試瀝青減速丘,能夠比以前塑膠、容易龜裂的減速丘耐久,汽車行經時也不會發出噪音。
已推行的通學巷也擴大成通學區,並於民權國小周遭的民權東路四段、新中街、富錦街和三民路施行,劉嘉祐說明,民權東路口做行人庇護島、行穿線退縮,部分道路也採行穿線彩繪標記,並從速限50降低至30,守護學童、行人安全。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