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仁濟院二樓牆面遭大範圍移除 文化局已要求停工

位於台北市廣州街的台北仁濟院是北市文化局列冊追蹤的建物,卻被發現8月起悄悄進行工程,二樓牆面遭大範圍移除,由於仁濟醫院具有當代歷史文化意義,引起文資團體關注。文化局表示,有接獲民眾通報,9月29日有三位文資委員到現場了解,施工方表示是進行防水工程,文資委員已要求對方停工。
仁濟院的源起可追溯至清治時代的窮民救助機構,最早是由板橋林家林維源於1866年邀集地方士紳所共同創立的保嬰局、育嬰堂、回春院、養濟院、同善堂等社會慈善基構。
仁濟院附近居民指出,仁濟院自8月底搭建鷹架,目前往內看可以看到二樓牆面被大範圍移除,「直接看到天空」,已拆毀的結構恐損壞歷史主體建築風貌,讓居民相當緊張。
文化局表示,有接獲民眾通報仁濟院二樓進行工程,上個月底有三位文資委員到場了解,向施工單位詢問施作原因,對方表示因為漏水所以進行防水工程,文資委員要求對方停工,並要提供工程設計及範圍等說明,之後將對仁濟院進行文化資產價值評估程序,因仁濟院目前未被認定為文化資產,所以施工並無違法。
國立師範大學兼任助理教授蕭文杰表示,台北仁濟院重要的史蹟文物「淡北育嬰堂碑」,敘述1870年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陳培桂創設育嬰堂的經過;該處至日治時期也是社會慈善救濟機構,直至國民政府遷台後,1950年代年財團法人登記台北仁濟院。
蕭文杰表示,為擴大醫療服務,1972年至1975年間,仁濟醫院興建新大樓,才讓「淡北育嬰堂碑」重新出土,文獻會為重彰古蹟蕃衍文化,則於1975年撰立「淡水育嬰堂碑沿革記略」碑文以紀念,目前上述這兩塊碑文被並列鑲嵌在仁濟醫院大門口西側的牆上,為戰後建築罕見文物。
蕭文杰表示,過去已發生過列冊追蹤的「陳復禮洋樓」遭拆半毀的狀況,如今又出現台北仁濟院突然動工,他質疑北市文化局列冊追蹤的制度,再加上列冊追蹤資料不公開,恐有其它未落實列冊追蹤而遭毀壞的文物。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