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野柳地質公園發現巨大生痕化石 類似博比特蟲古生物

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系施路易老師團隊近日在野柳地質公園發現巨大生痕化石,這種生痕化石直徑2到3公分,長度超過2公尺,它像是一根轉了彎的L形管子,管口被特殊的羽毛狀構造包圍。與現代生物對比後,施路易老師團隊認為應該是由類似博比特蟲的古生物所造成的,將在23日於遊客中心旁展示照片。
交通部觀光局北觀處表示,北海岸的野柳地質公園為沉積岩地形,除女王頭、俏皮公主等蕈狀岩,民眾可在地面發現海膽及生痕化石,近期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系施路易老師團隊於野柳地質公園發現巨大生痕化石,這種生痕化石直徑2到3公分,長度超過2公尺,它像是一根轉了彎的L形管子,管口被特殊的羽毛狀構造包圍。與現代生物對比後,施老師團隊認為應該是由類似博比特蟲的古生物所造成的。
北觀處說,博比特蟲會蟄伏在海床底下,將自己的身體埋藏在沙子裡等待獵物經過,Pennichnus formosae就是這種古生物生活的洞穴,岩石中也記錄了牠們捕食獵物所留下的痕跡。
北觀處指出,生物凡走過留下痕跡,例如蝦子挖洞穴、魟魚捕食獵物、螃蟹爬行、恐龍排泄物有跡可循,這些痕跡如果被保存下來並被我們發現,就稱之為「生痕化石」。這次要展示的「Pennichnus formosae」生痕化石。屬名Pennichnus是由penna(羽毛)和ichno(腳印)所組成,代表這個生痕化石有羽毛狀構造痕跡;種名formosa 的意思則是美麗的台灣。
台大與園方合辦「巨蟲遺跡─野柳生痕化石特展」,23日於遊客中心旁展示,活動免費。這次發現的生痕化石位野柳地質公園第三區未開放區域,為了讓民眾也能一睹生痕化石的風采,除了遊客中心旁現場展櫃的照片及模型外,園區也準備了VR影片,只要拿起手機掃描QRcode,就能跟著地質學家的角度,一起探索這個神秘的「生痕化石」。
園區也展示了許多有趣的化石與生痕化石,都是在「野柳地質公園」就能發現,像是海膽化石、魟魚覓食的生痕化石以及蝦子挖掘洞穴所留下的痕跡等,野柳地質公園除了有女王頭、豆腐岩等美麗的風化產物外,岩石中保留了許多兩千萬年前生物在此生活所留下的痕跡。相關資訊可參考北觀處、野柳地質公園官網。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