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瀕危動物遭獵捕作宗教法器「鯊魚劍」 管碧玲痛心要求重判
俗稱「鯊魚劍」的鋸鰩鼻鋸過去常作為宗教法器和收藏品,但台灣在2008年已將鋸鰩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台灣沿海已30年未出現鋸鰩蹤跡,為瀕危動物;海保署和海巡署今舉行記者會指出,今年3月卻發現有多支鯊魚劍在網路違法販售,警方誘騙賣家現身後,查獲鯊魚劍37支、鋸鰩牙齒86顆。海委會主委管碧玲對此表示非常痛心,要求重判獵殺、買賣保育動物的犯嫌。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與海巡署今天在海委會舉行「斷劍無聲,保育有聲」記者會,海巡署副署長謝慶欽表示,此次查扣超過30支保育類物種鋸鰩產製品和鋸鰩牙齒,⿊市價格約160至180萬元,依照野⽣動物保育法,保育類野⽣動物及其產製品,非經主管機關同意 ,不得買賣或在公共場所陳列展示,違者處6⽉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 ,得併科30萬元以上、150萬元以下罰金。
鋸鰩為軟骨魚類,具有延長吻部,兩側有齒狀突起,外型雖似鯊魚,卻有顯著差異,鋸鰩身體扁平,鋸狀吻部上無肉質觸鬚,主要棲息於熱帶、亞熱帶淺海,臺灣周邊海域也曾記錄出現過尖齒鋸鰩。因鋸鰩吻部外型特殊,常被作為收藏品或傳統藥材,台灣民眾也因宗教文化信仰,會從國外帶回鋸鰩鼻鋸,成為鯊魚劍的主要來源之一。
台灣2008年8月將鋸鰩科所有種(Pristidae spp.)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禁止輸出入、買賣,2022年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將鋸鰩列為極危物種;但海保署、海巡署偵防分署北門查緝隊今年3月起發現多起網路違法販售鯊魚劍,範圍涵蓋全台,在11場次聯合查緝行動後,查獲鋸鰩鼻鋸(俗稱鯊魚劍)37支、鋸鰩牙齒86顆。
管碧玲表示,鯊魚劍外觀雖像是工藝品,實際卻是「海洋殺戮遺骸」,涉及非法捕撈和國際走私,牽動整條黑市供應鏈,她強調「沒有買賣、沒有殺害」,市面上販售鯊魚劍有相當比例作為宗教用途,但以殘害瀕危物種的方式來祈福,真的能得到神明庇佑?以珍稀動物的遺害功奉神明,不僅違背保育倫理,也與宗教慈悲精神背道而馳。
管碧玲說,「祭拜應出於敬意,不應以殺戮作為代價」,民眾應選擇金屬製、木製等替代材質,全民應共同肩負守護海洋生物的生命權,守護子孫世世代代的未來,從源頭減少需求,就能有效遏止違法買賣。她今日實際目睹每支鯊魚劍後表示非常痛心,希望司法對於犯嫌不要輕判,輕判就是對不起這些瀕危生物。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