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test
0:00 /
0:00
為博關心虛構遭恐嚇性侵 醫師:心理治療、信仰幫助她

嘉義王姓女子為博取同事關心,虛構遭陌生男子恐嚇、跟蹤,還發恐嚇簡訊給同事,並報案遭性侵,經員警調查為虛構造假,依法送辦被法院判刑、罰款,心理師研判此為「代理型佯病症」;身心科醫師認為,這類患者多是從小造成人格特質,透過生病、說謊博取注意、同情,建議親友協助或透過信仰,助患者走出自我世界。
臨床心理師林姿吟指出,「代理型佯病症」又稱偽病,患者多缺少良好人際關係,會將自己營造成受害者,博取關心,患者也可能有「妄想知覺失調症」,沉浸在自己妄想中,希望獲取外界更多同情。
林姿吟說,佯病症患者缺乏足夠能力應付個人壓力,需培養欠缺的能力,否則可能一直用編故事方法因應挫折及壓力,若發現身邊友人出現此狀況,不宜當場戳破他,因為可能讓患者防衛心更強、不願接受治療,建議先傾聽,與患者先建立信任關係,再協助就診。
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副院長、身心科醫師黃敏偉指出,患者很多是從小造成人格特質,臨床上曾有孩童因為兄弟姊妹多,佯稱生病爭取父母關心,以身體弱勢博取關注。
他說,這類患者個性不一定只朝向虛構弱勢發展,也有人為贏取關注、更強化自己,要求表現比別人更好、一定要超越他人,養成不服輸的強勢特質。
「藥物不一定是最好方法!」黃敏偉認為,患者長大後可能虛擬創造一種角色扮演,甚至活在自己世界走不出來,如果衍發憂鬱病症,可透過藥物治療,但建議周邊親友幫忙他,透過心理、團體治療、信仰力量,助患者走出自我世界,發展更好人際關係、正向生活目標,避免一直活在自我為中心的心理世界。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